寫琴廊原文
山北期一攬,山左路斯經。
亦有泉無數,匯為碧湖渟。
湖口落下處,架廊便人行。
往來□步間,泠泠聞有聲。
春則為角和,秋則為商清。
大弦小弦分,蘇詩詠以明。
寫琴故如是,太古以來呈。
青山伯牙奏,綠水鍾期聽。
詩詞問答
問:寫琴廊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寫琴廊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四十
參考注釋
山北
古時泛指 終南 、 太華 二山以北之地。《戰國策·魏策三》:“所亡乎 秦 者, 山 北、 河 外、 河 內大縣數百,名都數十。” 吳師道 補正引《史記正義》:“山, 華山 也。”《舊唐書·竇建德傳》:“請自 滏口 之道,乘 唐國 之虛,連營漸進,以取 山 北。”
山左
(1).山的東側。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翼際山 ﹞上有 吳 江夏 太守 陸渙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別駕》:“某別駕之任 嶺 南,值大雨,借館於山左 許氏 家。”
(2).特指 山東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東),故稱。 清 黃宗羲 《通議大夫靳公傳》:“先世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劉大櫆 《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 治運 提學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號得人。”
無數
(1) 無法計數,指數量極多
可能的組合是無數的
(2) 不知底細
胸中無數
下處
外出時暫時住宿的地方
便人
(1).熟習其事的人。《禮記·表記》:“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謂便人。” 鄭玄 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雲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
(2).有利於人。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3).受託順便代辦某事的人。 宋 歐陽修 《與薛少卿書》:“祗是沿路多故舊相識,所至牽率,又少便人作書入京。”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一折:“我修的一封家書在此,怎得個便人寄去可也好。” 魯迅 《書信集·致陶亢德》:“照相若由我覓便人帶上,恐需時日。”
往來
(1) 去和來
往來種作。——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往來視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來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往來而不絕。——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交往;過從
老死不相往來。——《史記·貨殖列傳》
誠欲往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3) 交往的人
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陋室銘》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有聲
有聲譽;著稱。《詩·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 有聲,遹駿有聲。”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張耳 之賢,有聲 梁 魏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秦中丞》:“ 沉 登甲戌進士,授 粵 之 順德 令,以清峻稱。入為郎,出為守,俱有聲。”
大弦
古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粗弦,即宮聲弦
大弦嘈嘈如急雨。——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小弦
弧形曲線。常用以稱舊曆每月上旬初出及下旬將晦時的眉狀月。 宋 吳文英 《宴清都·壽秋壑》詞:“對小弦、月掛南樓,涼浮桂酒。”
小絃:亦作“ 小弦 ”。指彈撥樂器的細弦。《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瑟以小絃為大聲,以大絃為小聲,是小大易序,貴賤易位,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後漢書·陳寵傳》:“夫為政猶張琴瑟,大弦急則小弦絶。” 唐 劉禹錫 《曹剛》詩:“大絃嘈嘈小絃清,噴雪含風意思生。” 宋 張先 《定西蕃》詞:“三十六絃蟬鬧,小絃蜂作團。”
詩詠
詩歌。《北齊書·鄭述祖傳》:“看 元禮 比來詩詠,亦當不減 魏收 ?” 宋 徐鉉 《鄧生詩序》:“故君子有志於道,無位於時,不得伸於事業,乃發而為詩詠。”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卷二:“ 顧況 ,字 逋翁 , 吳興 人,頗好詩詠,善畫山水。”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太古
最古老的時代
以來
表示從過去某時與現在之間的這段時間
受命以來。——諸葛亮《出師表》
自唐顯慶以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山伯
(1).山神。傳說 琅琊 王知遠 ,初入 茅山 ,師事 陶弘景 ,因兒時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昇天,年一百二十六卒,封 少室 山伯。見《談賓錄》。
(2).稱生長一百五十年的何首烏。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八·何首烏》﹝集解﹞引 蘇頌 曰:“﹝何首烏﹞一百五十年者,如盆大,號山伯。”
鍾期
(1).即 鍾子期 。《漢書·揚雄傳下》:“是故 鍾期 死, 伯牙 絶弦破琴而不肯與眾鼓。”
(2).比喻知音者。 唐 孟浩然 《贈道士參寥》詩:“不遇 鍾期 聽,誰知鸞鳳聲。”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流水高山調不徒, 鍾期 一去賞音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僕蓄一琴,頗異凡品,今遇 鍾期 ,何敢終密?”參見“ 鍾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