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間虛榭碧雲叢,淅瀝煙梢颯沓風。
息慮真教諸品淨,那論今昔異和同。
詩詞問答
問:《雨中游雲棲即景雜詠四首·其四》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
參考注釋
碧雲
(1).青雲;碧空中的雲。《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惠休“別怨”>》:“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張銑 註:“碧雲,青雲也。” 唐 戴叔倫 《夏日登鶴岩偶成》詩:“願借老僧雙白鶴,碧雲深處共翱翔。”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悵佳人未來,碧雲冉冉;王孫去後,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詩:“高城回首碧雲邊,玉漏淙淙天未曙。”
(2).喻遠方或天邊。多用以表達離情別緒。 唐 韋應物 《奇皎然上人》詩:“願以碧雲思,方君怨別餘。” 宋 王禹偁 《仲鹹以四韻見寄因次原韻兼紓客情》:“喜霽未遑抽賦筆,勞君先惠碧雲詩。” 宋 柳永 《傾杯》詞:“最苦碧雲信斷,仙鄉路杳,歸雁難倩。”
淅瀝
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雨聲、落葉聲等
沓風
病名。風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 意 嘗診 安陽 武都里 成開方 , 開方 自言以為不病,臣 意 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 司馬貞 索隱:“風病之名也。”
息慮
消除擔憂;消除雜念。《孔叢子·答問》:“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也。” 唐 呂岩 《沁園春》詞:“不在勞神,不須苦行,息慮忘機合自然。”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他一直獨住一間屋子;這非常適宜於靜心息慮。”
真教
(1).指佛教,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融覺寺》:“雖石室之寫金言, 草堂 之傳真教,不能過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花經變文》:“至心啟告十萬尊,誰解宣揚微妙法,若能為我談真教,身為奴僕不為難。”
(2).指純真的教化。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彼其所以章軌真教,敦典崇禮,敷政明刑,其術萬方,無非使人同歸於善而已。”
諸品
各種,多種。 明 袁宏道 《歲時紀異》:“燈有楮練、羅帛、琉璃、魚魫、麥絲、竹縷諸品。” 清 劉廷璣 《在園雜誌》卷四:“京師餽遺,必開南酒為貴重,如惠泉、蕪湖、四美瓶頭、紹興、金華諸品,言方物也。” 周瘦鵑 《蘇州遊蹤·上元燈話》:“花果有蓮藕、玉蘭、牡丹、西瓜、葡萄諸品。”
今昔
現在和過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對比
和同
(1).指 春秋 時代兩個互為對應的常用語。和謂可否相濟,相輔相成;同謂單一不二,無所差異。和能生物,同無所成。《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務和同也。” 韋昭 註:“和謂可否相濟,同謂同欲。”《國語·周語中》:“和同可觀。” 韋昭 註:“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則德義可觀也。”《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朱熹 集注引 尹毅 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參閱《左傳·昭公二十年》。
(2).和睦同心。《管子·立政》:“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漢書·吾丘壽王傳》:“今 漢 自 高祖 繼 周 ,亦昭德顯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 宋 歐陽修 《筆說·富貴貧賤》:“凡事不和同,則不濟。” 明 柯丹丘 《荊釵記·合卺》:“夫妻到老兩和同。” 黃遠生 《政界內形記》一:“國務卿之不能和同一致以進行者,則組織之始已種其因,固無可言矣。”
(3).調和。《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素問·生氣通天論》:“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淮南子·俶真訓》:“含陰吐陽,而萬物和同者,德也。”《宋史·樂志十三》:“天人和同,恩澤洋普。”
(4).夥同;合夥。《唐律疏議·名例四·略和誘人》:“和同相賣者,謂兩相和同,共知違法。”《元典章·刑部十九·禁誘略》:“和同相賣為奴婢者,各斷一百七。”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按察使與藩司﹞厥後和同溺職,而事權歸兩院矣。”
(5).“和光同塵”的略語。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之一:“治惟尚和同,無俟於謇謇。” 龔頤正 《續釋常談》引 唐 韓偓 《金鑾密記》:“上執 偓 手,涕泣曰:‘我勸你且和同,果如此,有何利益苦 * !’” 章士釗 《蘇報案始末記敘》:“余私念助人為理,覆人之產,不祥;自折其志,苟為和同,不義。” 錢鍾書 《圍城》三:“買 * 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認乾親戚是自己的和同隨俗。”參見“ 和光同塵 ”。
(1).指 春秋 時代兩個互為對應的哲學常用語。龢謂可否相濟,相輔相成;同謂單一不二,無所差異。龢能生物,同無所成。《國語·周語中》:“飲食可饗,龢同可觀。” 韋昭 註:“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用行,則德義可觀。”
(2).謂平和,不交戰。《國語·周語中》:“夫戰,盡敵為上,守龢同順義為上。” 韋昭 註:“守龢同,謂不相與戰而平和也。”
(3).調和。 宋 羅泌 《路史·後紀三·炎帝》:“因天地之資,而與之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