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吳江原文
江吞大澤無西東,危亭聳立如驚鴻。
曉晴不見天地色,上下澄碧迷雙瞳。
菰蒲千頃鷗鷺國,風波萬丈魚龍宮。
逢時自好盡忠義,莫學衰世鴟夷公。
詩詞問答
問:過吳江的作者是誰?答:高本
問:過吳江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東韻
2. 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四
參考注釋
大澤
(1).大湖沼;大藪澤。《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宋 梅堯臣 《送趙諫議知徐州》詩:“ 呂梁 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 ,為導者誤入大澤中,沮洳難行,人馬多死。” 魯迅 《亥年殘秋偶作》詩:“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2).即 大澤鄉 。《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 元年七月, 陳涉 等起 大澤 中。”
(3).大恩惠。《禮記·祭統》:“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李周翰 註:“大澤,謂天子之惠澤。”
西東
(1).西方和東方。 漢 焦贛 《易林·隨之兌》:“兩心不同,或欲西東。明論終始,莫適所從。”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古塔認西東。”
(2).用為偏義複詞,指西方。 唐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詩:“只慮迷所歸,池上日西東。”
(3).泛指四方,無定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為利所誘怵也;迫,迫貧賤,東西趨利也。” 唐 孟郊 《過分水嶺》詩:“十步九舉轡,迴環失西東。” 宋 范成大 《釣池口阻風》詩:“迴風打船失西東,柁痴櫓弱無適從。”
(4).指酒杯。 宋 趙長卿 《朝中措》詞:“此去定膺先寵,且須滿醉西東。”
(5).猶東西。泛指什物。 宋 張元乾 《訴衷情》詞:“兒時初未識方紅,學語問西東。”
危亭
聳立於高處的亭子。 唐 白居易 《春日題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詩:“危亭絶頂四無鄰,見盡三千世界春。” 朱自清 《南京》:“ 燕子磯 在 長江 里看,一片絕壁,危亭翼然,的確驚心動魄。”
聳立
高高地矗立
高大建築物的尖頂聳立在平原的上空
在天安門右前方,巍然聳立著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廈,這就是人民大會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驚鴻
比喻美人體態的輕盈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曹植《洛神賦》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澄碧
清澈而碧綠
海水澄碧
雙瞳
(1).兩眼。 唐 杜甫 《天育驃圖歌》:“毛為緑縹兩耳黃,眼有紫燄雙瞳方。”《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塗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2).重瞳,兩個眸子。 晉 王嘉 《拾遺記·員嶠山》:“人皆雙瞳,修眉長耳。” 唐 李白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 項王 氣蓋世,紫電明雙瞳。” 王琦 注引《史記·項羽本紀》:“聞 項羽 亦重瞳子。” 清 毛祥麟 《對山餘墨·巫覡》:“或謬託雙瞳,或揑稱鬼附,妄論休咎,武斷死生。”
菰蒲
(1).菰和蒲。 南朝 宋 謝靈運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宋 張元乾 《念奴嬌》詞:“荷芰波生,菰蒲風動,驚起魚龍戲。”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向斷橋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蘆花。” 魯迅 《集外集拾遺·<無題>詩》:“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
(2).借指湖澤。 南唐 張泌 《洞庭阻風》詩:“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 明 孫蕡 《湖州樂》詩:“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時隔花聞笑語。” 清 金農 《松陵雨泊》詩:“一夕菰蒲打蓬雨,聲聲引夢入江湖。”
千頃
百畝為頃。千頃,極言其廣闊。《淮南子·說林訓》:“尋常之谿,灌千頃之澤。” 唐 韓愈 《酬盧給事曲江荷花行》:“ 曲江 千頃秋波浄,平鋪紅雲蓋明鏡。” 明 陳所聞 《中秋同齊王孫瑞堂春堂虎丘坐月》曲:“望白雲千頃,野鶴翱翔。” 丘復 《寄曹耐公汕頭》詩:“罄此一樽酒,如對千頃汪。”
風波
(1) 風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運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變遷
世路風波
惹出風波
(2) 亂子;糾紛
風波迭起
萬丈
形容很高或很深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逢時
謂遇上好時運。 唐 權德輿 《奉和張僕射朝天行》:“逢時自是山出雲,獻可還同石投水。” 明 唐順之 《丹陽別王道思》詩之三:“書生多落魄,羨子最逢時。”
自好
自以為美好。《莊子·天下》:“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自愛;自重。《孟子·萬章上》:“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朱熹 集註:“自好,自愛其身之人也。”《韓非子·顯學》:“立節參民,執操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隨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漢書·賈誼傳》:“頑頓亡恥,奊詬亡節,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次即束身自好,優遊卒歲,以自處於朝隱。”
盡忠
(1) 竭盡忠誠
盡忠盡力
(2) 指竭盡忠誠而犧牲生命
為國盡忠
衰世
衰落的時代;衰亂的時代
鴟夷
(1).革囊。《戰國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聽乎 闔閭 ,故 吳王 遠跡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王 聞之大怒,乃取 子胥 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取馬革為鴟夷。鴟夷,榼形。”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死忠》:“你一死之後,當取汝屍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吳 伍員 。 明 高啟 《行路難》詩之二:“ 鉤弋 死 雲陽 , 鴟夷 棄江沙。”
(3).指盛酒器。《藝文類聚》卷七二引 漢 揚雄 《酒賦》:“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 司馬光 《柳溪對雪》詩:“鴟夷賒美酒,油壁繫輕車。” 清 陳維崧 《滿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賦此詞》:“看鴟夷撲滿,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鴟夷子皮 。 唐 杜牧 《杜秋娘詩》:“ 西子 下 姑蘇 ,一軻逐 鴟夷 。” 馮集梧 註:“《史記·貨殖傳》: 范蠡 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 齊 為 鴟夷子皮 。”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當年功業,空繫五湖船。” 郁達夫 《留別》詩之二:“ 鴟夷 應笑先生拙,難買輕舟泛五湖。”參見“ 鴟夷子皮 ”。
(5).拇指。行酒令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