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慣窮老人還鄉原文
塞門迢遞雁門開,疋馬蕭蕭入楚來。
從此雲蘿成隱逸,不妨水竹久徘徊。
歸田剩有閒居賦,觀國慚無濟世才。
自是因君懷舊隱,望鄉頻上鳳凰台。
詩詞問答
問:寄慣窮老人還鄉的作者是誰?答:李時勉
問:寄慣窮老人還鄉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寄慣窮老人還鄉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時勉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時勉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塞門
(1).屏,影壁。《論語·八佾》:“邦君樹塞門, 管氏 亦樹塞門。” 邢昺 疏:“塞猶蔽也。《禮》: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是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你每日倚著塞門樁子使喚俺,今以後叫你聞著俺的風聲腦子疼。”
(2).閉門。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 敬通 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新唐書·食貨志二》:“每中官出,沽漿賣餅之家皆徹肆塞門。”
(3).謂門戶阻塞。形容登門之人眾多。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王彥伯 自言醫道將行,時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少塞門而請。”
邊關。《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簡偉塞門,獻狀絳闕。旦刷 幽 燕 ,晝秣 荊 越 。” 李善 註:“塞,紫塞也。有關,故曰門。” 宋 曾鞏 《邊將》詩:“汛掃沙磧無纖埃,塞門千里常夜開。” 明 李夢陽 《送李中丞赴鎮》詩:“塞門蕭蕭風馬鳴, 長城 雪殘春草生。”
迢遞
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遞 ”。1.遙遠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指 蒼梧 之迢遞,臨迴江之威夷。”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居人莽牢落,遊子方迢遰。” 唐 歐陽詹 《蜀中將回留辭韋相公》詩:“明晨首鄉路,迢逓孤飛翼。”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二折:“怎熬的程途迢遞,更和那風雨瀟疎。” 明 何景明 《辰谿縣》詩:“蠻音聞漸異,迢遞動鄉愁。” 清 孫枝蔚 《坐逆風船同趙天醉作》詩:“水程迢逓日將晡,風伯顛狂雨又俱。”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三:“三步復五步,京市亦迢遰。” 王統照 《牧羊兒》詩:“故鄉迢遞。”
(2).指思慮悠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詗約》:“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望上林何日得雙棲,心迢遞。”
(3).高峻貌。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三:“迢遞 槐江嶺 ,是為 玄圃 丘。” 南朝 齊 謝朓 《郡內高齋閒坐答呂法曹》詩:“結構何迢遰,曠望極高深。” 南朝 梁 王錫 《宿山寺賦》:“延層軒之迢逓,屬廣廡之踟躕。” 宋 司馬光 《王君貺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詩>十章合為一篇以酬之》:“山椒迢遰峻無極,行挽枯藤蹋危石。” 蘇曼殊 《無題》詩之二:“寄語 * 要珍重,鳳樓迢遞燕應迷。”
(4).曲折貌。《陳書·江總傳》:“喜園迢遰,樂樹扶疎。”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七言古詩》:“七言古詩,要鋪敍,要有開合,有風度,要迢遞險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軟腐。”
(5).婉轉貌。 宋 丘崈 《夜行船·越上作》詞:“恣樂追涼日暮,簫鼓月明人去,猶有清歌迢逓,聲在芰荷深處。”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有一人奏攜琴,一人奏繁華令相和,風雷疾轉,泉漏鏗鏘……最動人處卻在抑揚迢遞間寫得人心弦上的言語。”
(6).連綿不絕貌。 南朝 梁 沉約 《九日侍宴樂游苑》詩:“虹旌迢逓,翠華葳蕤。” 唐 楊巨源 《送絳州盧使君》詩:“朱欄迢遞因高勝,粉堞清明欲下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山圍草木翠煙平,迢遰新城接舊城。”
(7).時間久長貌。 唐 韋應物 《春宵燕萬年吉少府南館》詩:“河漢上縱橫,春城夜迢遞。” 唐 元稹 《古決絕詞》之三:“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
見“ 迢遞 ”。
雁門
(1).郡名。 戰國 趙 地。 秦 置郡。今 山西 北部皆其地。
(2).見“ 雁門山 ”。
(3).見“ 雁門關 ”。
疋馬
一匹馬。亦指單身獨騎。 漢 王充 《論衡·儒增》:“ 秦穆公 伐 鄭 ,過 晉 不假途。 晉襄公 率 羌 戎 要擊於 崤 塞之下,疋馬隻輪無反者。”《周書·獨孤信傳》:“ 信 疋馬挑戰,擒賊 漁陽王 袁肆周 。” 宋 陸游 《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詩:“春風疋馬過孤城,欲弔先賢淚已傾。”
蕭蕭
(1) 形容馬嘶鳴聲
馬鳴蕭蕭
蕭蕭班馬鳴。——唐· 李白《送友人》
車轔轔,馬蕭蕭。——唐· 杜甫《兵車行》
(2) 風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策·燕策》
風蕭蕭
(3) 冷落淒清的樣子
(4) 花白稀疏的樣子
祖父看見了鏡里的白髮蕭蕭
從此
(1) 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雲蘿
(1).藤蘿。即紫藤。因藤莖屈曲攀繞如雲之繚繞,故稱。 南朝 宋 鮑照 《游思賦》:“結中洲之雲蘿,託綿思於遙夕。” 唐 孟郊 《送清遠上人歸楚山舊寺》詩:“水寺一別來,雲蘿三改陰。”
(2).指深山隱居之處。 宋 林逋 《深居雜興》詩之二:“花月病懷看《酒譜》,雲蘿幽信寄《茶經》。” 明 陸采 《明珠記·榮封》:“朝玉殿,訪雲蘿。親骨肉,永歡娛。”
隱逸
隱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隱居避世
花之隱逸者。——宋· 周敦頤《愛蓮說》
隱逸山林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水竹
竹子的一種(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有披針形葉子,長在河、湖邊或灌木叢中,可編制竹蓆、花籃等器物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歸田
(1) 指辭官歸里,退隱
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晉書·李密傳》
解甲歸田
(2) 歸還田地;舊指歸還耕種的公田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漢書·食貨志上》
剩有
剩有;猶有。 宋 盧祖皋 《漁家傲》詞:“不用五湖尋小艇,吾廬賸有閒風景。” 清 萬壽祺 《程大來說郡中祈年大張燈火悽然有感》詩:“賸有銅駝淚,空傳《白馬篇》;甲申前此夕,冠佩正朝天。” 蔣智由 《鳴蟬滿樹讀<離騷>》詩:“賸有中原歌哭意,鳴蟬滿樹讀《離騷》。”
觀國
指觀察國情。引申為從政。《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宋書·孝武帝紀》:“內難甫康,政訓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選造無觀國之美。”《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引 清 鄭德基 《贈隱者》詩:“讀書豈必皆觀國,學佛何須定出家。”
濟世
在金錢、物質等方面救濟世人
濟世之舉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舊隱
(1).舊時的隱居處。 唐 項斯 《送歸江州友人初下第》詩:“新春城外路,舊隱水邊村。”
(2).昔日的隱士。 唐 吳融 《蕭縣道中》詩:“草堂舊隱終歸去,寄語巖猿莫曉驚。”
望鄉
望見故鄉;遙望故鄉。亦借指思鄉。《禮記·奔喪》:“齊衰望鄉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至門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唐 劉長卿 《登台遠眺》詩:“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鳳凰台
(1).古台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鳳凰臺 上鳳凰游,鳳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註:“《江南通志》: 鳳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 鳳凰臺 。山曰 鳳臺山 ,里曰 鳳凰里 。” 宋 劉過 《題潤州多景樓》詩:“一朝放浪 金陵 去, 鳳凰臺 上望 長安 。”
(2).古台名。在 甘肅省 成縣 東南的 鳳凰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漾水》:“﹝ 鳳溪水 ﹞上承 濁水 於 廣業郡 ,南逕 鳳溪 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 漢 世有鳳凰至,故謂之 鳳凰臺 。” 唐 杜甫 《鳳凰台》詩:“亭亭 鳳凰臺 ,北對 西康州 。”
(3).指宮苑中的樓台。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臺。” 唐 沉佺期 《壽陽王花燭》詩:“可憐桃李樹,更遶鳳凰臺。”參見“ 鳳臺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寄慣窮老人還鄉原文_寄慣窮老人還鄉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