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老家風雲圖原文
秦人屈鼎真畫師,胸蟠風雲人得知。
獨無佳句自潤色,未忍援毫時吐之。
酒澆塊磊遂倒橐,素練忽復翻淋漓。
宛如盛怒生囊口,飆至霆擊何由追。
墨雲霮䨴摧半岳,飛動殆莫窮端倪。
征人解裝馬伏櫪,居人墐戶雞亦棲。
虛堂高掛發為立,三伏凜凜無炎曦。
吳侯憐我慘不樂,捲去隨手俱清夷。
乃知非獨畫工妙,妄念起滅分毫釐。
想當在笥常洶洶,不與關河相蔽虧。
會當一雨被八表,何用袐藏深密為。
詩詞問答
問:吳熙老家風雲圖的作者是誰?答:李彭
問:吳熙老家風雲圖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秦人
秦 代統一全國,開展對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往往稱 中國 人為“秦人”。直至 漢 晉 ,仍沿用此稱。《史記·大宛列傳》:“聞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漢書·匈奴傳上》:“穿井築城,治樓以藏穀,與 秦 人守之。” 顏師古 註:“ 秦 時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孫尚號 秦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二·漢人唐人秦人》:“ 馬永卿 引《西域傳》言:‘ 秦 人,我匄若馬。’註:‘謂中國人為 秦 人。’”
鼎真
頂真。詩文中的一種修辭格。後一句首字即用前一句末字。亦稱聯珠格。 明 方孝孺 《友筠軒賦》:“或焚香而啜茗,或聯句而鼎真。”
畫師
畫工;畫家。 隋 薛道衡 《昭君詞》:“不蒙女史進,更無畫師情。” 宋 梅堯臣 《看山寄宋中道》詩:“安得老畫師,寫寄幽懷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原來這 江雪漁 是一位畫師。”
風雲
①風和云:天有不測~。 ②比喻變幻動盪的局勢:~突變。得知
從…知道
經最終調查,得知知識淵博的講演者在此之前,已將其演說稿譯成英文
獨無
猶言難道沒有。《漢書·王莽傳中》:“是時爭為符命封侯,其不為者相戲曰:‘獨無天帝除書乎?’” 清 趙青藜 《讀左管窺·晏嬰論》:“況 嬰 系本公族,世為列卿,獨無社稷責哉?”
佳句
詩文中精闢的語句
潤色
修飾文字,使有文采
乃增損而潤色之。——蔡元培《圖畫》
援毫
執筆。 唐 方乾 《李侍御上虞別業》詩:“真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開尊。” 宋 蘇軾 《次韻劉貢父所和韓康公憶持國》之一:“援毫欲作衣冠表,盛事終當繼八 蕭 。” 明 劉基 《題仲山和尚群魚圖》詩:“上人安知身非魚,援毫貌出態更殊。”
塊磊
見“ 塊壘 ”。
倒橐
倒出袋子裡所有的錢物,謂傾其所有。 宋 陸游 《客思》詩:“還家誰道無餘俸,倒橐猶堪買釣舟。”
素練
(1).白色絹帛。常用以喻雲、水、瀑布等。《墨子·節葬下》:“文繡素練,大鞍萬領。” 唐 杜甫 《不離西閣》詩之二:“江雲飄素練,石壁斷空青。” 宋 張炎 《西河·依綠莊賞荷》詞:“軟波不翦素練浄,碧盈盈,移下秋影。”《三國演義》第四八回:“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 長江 一帶,如橫素練。” 清 林則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詩:“涵空一白十萬頃,浄洗素練懸滄洲。”
(2).訓練有素;平素有訓練。《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四年》:“若 呂頤浩 既去, 朱勝非 未來,使七月受命,八月之鎮,九月弓勁馬肥,敵人向南,兵不素練,糧不素積,又不設險,何以御之。”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訓練伍壯》:“其他鄰壤剽劫之事無日不聞,而惟 郯 為安土,所賴有素練之壯丁也。”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宛如
(1) 好像;仿佛
絢爛的晚霞,宛如一幅錦繡
(2) 委曲順從的樣子
怒生
蓬勃生長。《莊子·外物》:“春雨日時,草木怒生。”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六:“他國新林中的鮮芽受不足春之熱力,又何從怒生呢?”
霆擊
(1).雷霆轟擊。 漢 蔡邕 《太尉喬公碑》:“拔賢如旋流,討惡如霆擊。” 南朝 梁 劉潛 《謝晉安王賜宜城酒啟》:“傾耳求音,不聞霆擊。”
(2).比喻用重兵猛擊。《漢書·匈奴傳下》:“今既發兵,宜縱先至者,令臣 尤 ( 嚴尤 )等深入霆擊,且以創艾 胡 虜。”《明史·方國珍傳》:“方主上霆擊電掣,至於 婺州 。”
(3).形容聲勢迅疾猛烈。《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雷動猋至,星流霆擊。” 呂延濟 註:“言車騎擊射迅疾也。”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星流景集,飇奮霆擊。” 陳熾 《議院》:“ 華盛頓 以編戶之細民,苦 英 人之虐政,風馳霆擊,崛起 美洲 。”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飛動
(1).飄逸生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延壽 《靈光》,含飛動之勢。” 宋 陸游 《玉局觀拜東坡先生海外畫像》詩:“公車三千牘,字字岌飛動。” 清 劉大櫆 《贈大夫閔公傳》:“間作指頭小畫,楮墨瓏玲,氣象飛動,人多寶而藏之。”
(2).猶振奮。 唐 杜甫 《贈高式顏》詩:“平生飛動意,見爾不能無。”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孟子書百里奚》:“味其所用助字,開闔變化,使人之意飛動。”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予愈覺飛動,亹亹不輟。”
(3).飛揚飄動。 唐 黃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翌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等到萬樹長林震盪 * 泛濫的風暴,才能群起蜂湧,搖展飛動。”
端倪
(1) 事情的頭緒跡象
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莊子·大宗師》。成疏:“端,緒也,倪,畔也。”
(2) 邊際
征人
(1).遠行的人。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勗哉征人,在始思終。” 宋 樓鑰 《荊坑道中》詩:“古澗隨山轉,征人趁水行。” 明 楊慎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元》詩:“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征人大荒去。” 魯迅 《贈日本歌人》詩:“ 春江 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2).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勁鋭望塵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 唐 蘇拯 《古塞下》詩:“血染長城沙,馬踏征人骨。” 明 高啟 《春日言懷》詩:“征人新戰歿,飲恨沉黃泥。” 陳毅 《東征初抵高淳》詩:“步哨呼覺征人起,欣然夜半到 高淳 。”
(3). 唐 代亦專指臨時招募的兵士。《唐律·擅興》:“諸揀點衛士(征人亦同)取捨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長孫無忌 疏議:“征人謂非衛士,臨時募行者。”
解裝
卸下行裝。《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天子乃輟駕迴慮,息徒解裝。” 李周翰 註:“解息徒卸裝具。” 宋 蘇轍 《次韻子瞻游徑山》:“解裝投錫不復去,紛紛四合來烏鳶。” 清 錢謙益 《瑞光寺興造記》:“先君停舟解裝,與 遠公 逢迎笑言之狀,顯顯然在心目間。”
馬伏
猶馬爬。《 * 詞話》第七五回:“良久,又令他馬伏在下,直舒雙足, 西門慶 披著紅綾被騎在他身上。”
居人
住在家裡的人;居民
巷無居人
墐戶
塗塞門窗孔隙。《詩·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孔穎達 疏:“墐戶,明是用泥塗之,故以墐為塗也。” 宋 蘇軾 《秋陽賦》:“居不墐戶,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無忘秋陽之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披裘御雪,墐戶避風。” 貝青喬 《冬窗雜興》詩:“濤聲萬壑沸喬松,墐戶圍爐逸興濃。”參見“ 墐 ”。
虛堂
高堂。 南朝 梁 蕭統 《示徐州弟》詩:“屑屑風生,昭昭月影。高宇既清,虛堂復靜。” 唐 戎昱 《客堂秋夕》詩:“隔窗螢影滅復流,北風微雨虛堂秋。” 宋 朱熹 《山北紀行》之十:“北渡 石塘橋 ,西訪 濂溪 宅。喬木無遺株,虛堂唯四壁。”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二:“北府曾縫戰士衣,酒漿賓從各無違。虛堂一夕琴先斷,華表千年鶴未歸。”
三伏
(1)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後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後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竇娥冤》
(2) 專指末伏
凜凜
(1) 寒冷
水氣凜凜
(2) 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凜凜如生
炎曦
(1).指熾烈的日光。 唐 韓愈 《鄭群贈簟》詩:“倒身甘寢百疾愈,卻願天日恆炎曦。” 唐 皎然 《苦熱行》:“炎曦曝肌膚,毒霧昏檐楹。” 宋 陸游 《秋雨初晴有感》詩:“炎曦赫赫尚餘威,冷雨蕭蕭故解圍。”
(2).比喻高熱。 明 高啟 《驅瘧》詩:“俄頃水火爭,寒冰繼炎曦。”
(3).比喻君恩。 清 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區故新,君子秉貞節,炎曦會有時,誰雲恩義絶?”
隨手
(1).隨即;立刻。《史記·淮陰侯列傳》:“若欲捕我以自媚於 漢 ,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宋 蘇軾 《答劉沔都曹書》:“ 軾 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而習氣宿業,未能盡去,亦謂隨手雲散鳥沒矣。” 茅盾 《色盲》一:“ 李惠芳 趕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擲過去,那蝦蟆一跳,便不見了,隨手將瓦片丟開。”
(2).順手;順便。《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文選·陸機<文賦>》:“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李善 註:“言作之難也。文之隨手變改,則不可以辭逮也。” 老舍 《駱駝祥子》一:“我們就先說 祥子 ,隨手把駱駝與 祥子 那點關係說過去,也就算了。”
(3).信手;隨便。 唐 杜甫 《北征》詩:“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叫 王鬍子 又去賣了一分田來,二千多銀子,隨手亂用。” 鄒韜奮 《萍蹤寄語》五十:“關於這一點,事實上的佐證多得很,隨手拈來都是。”
清夷
(1).亦作“ 清彝 ”。清平;太平。 漢 蔡邕 《貞節先生陳留范史雲銘》:“通清夷之路,塞邪枉之門。” 唐 李白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願言保明德,王室佇清夷。” 明 範文苂 《沉華陽傳》:“一旦皇路清彝,訪求死事孤忠,則公之食報於身後者,宜何如其俊偉乎!”
(2).清淨恬淡。《世說新語·言語》“ 樂 令女適大將軍 成都王 穎 ” 劉孝標 注引 晉 虞預 《晉書》:“﹝ 樂廣 ﹞清夷沖曠。” 宋 曾鞏 《知制誥授中司制》:“某志行清夷。” 明 楊慎 《題楊補之梅》詩:“寂寞真稱 子云 裔,清夷不為 秦檜 緇。”
(3).明白平易。 清 黃宗羲 《朱康流先生莫志銘》:“詞旨清夷,風格溫雅。”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畫工
畫師;畫匠
妄念
邪念;虛妄的或不正當的念頭
根絕妄念
起滅
(1).佛教語。指因緣和合而產生與因緣離散而消滅。 宋 范成大 《請佛閣晚望雪中數十峰如爛銀晃耀暑光中》詩:“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 清 黃遵憲 《游潘園感賦》詩:“彈指須臾千載後,幾人起滅好樓臺。” 錢仲聯 箋註:“《楞嚴經》:‘起滅無從。’”
(2).時隱時現;時有時無。 唐 皇甫曾 《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詩:“寒磬虛空里,孤雲起滅間。” 宋 道潛 《次黃子理韻》:“寒爐燃豆萁,光焰時起滅。” 明 沉謙 《二郎神》詞:“關山參差,宮闕起滅,長空煙霧。”
(3).謂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書吏》:“縣吏暗分鄉都,州吏分縣,府吏分州,起滅詞訟,久占衙門,敗壞官事,殘害良民。” 明 高攀龍 《三時記》:“止有凶人名 陳所藴 者,工於刀筆,以起滅為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
分毫
形容極細微或極少量。 漢 傅毅 《七激》:“涔養之魚,膾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髮芒。”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盈乎萬鈞,必起於錙銖,竦秀凌霄,必始於分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覬覦分毫,錙銖必較,素所鄙夷,而弗屑者也。”
洶洶
(1) 因爭論而引起的喧嚷
而不洶洶。——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 水騰湧的樣子
(3) 騷亂不寧
天下洶洶,人懷危懼。——《三國演義》
(4) 形容聲音喧鬧;亦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的樣子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關河
關塞;關防。泛指山河
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宋· 柳永《八聲甘州》
蔽虧
謂因遮蔽而半隱半現。 唐 孟郊 《夢澤行》:“ 楚 山爭蔽虧,日月無全輝。” 清 劉大櫆 《浮山記》:“古木蒼藤,蔽虧掩映,冬夏常蔚然。”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之三:“高高望無極,蔽虧天日光。”
會當
該當;當須。含有將然的語氣。《藝文類聚》卷五四引 三國 魏 丁儀 《刑禮論》:“會當先別男女,定夫婦,分土地,班食物,此先以禮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桓道恭 ﹞常自帶絳綿繩,箸腰中, 玄 問此何為?答曰:‘公獵,好縛人士,會當被縛,手不能堪芒也。’” 宋 楊萬里 《古路》詩:“會當揮蝥弧,一笑封鯨鯢。”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復紛紜,會當犧牲老屋。”
一雨
(1).一場雨。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唐 白居易 《答四皓廟》詩:“如彼旱天雲,一雨百穀滋。” 宋 蘇軾 《喜雨亭記》:“一雨三日,繄誰之力!” 許傑 《枉生女士》:“所謂‘終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者,便是指這種時候而言的。”
(2).佛經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說一味之法,眾生隨機緣而有差別,如草木之於雨。《金剛三昧經·序品》:“猶如一雨潤,眾草皆悉榮,隨其性各異。” 唐 皎然 《聽素法師講法華經》詩:“應機如一雨,誰不滌心塵。”
八表
又稱八荒。指極遠地方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深密
(1).深沉縝密。謂內心掩藏很深。《三國志·魏志·荀攸傳》:“ 攸 深密有智防,自從 太祖 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北史·齊紀上·神武帝》:“ 神武 性深密高岸,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 老舍 《犧牲》:“他的深密沒能完全勝過他的簡單,可是他必須要深密。”
(2).指關係深厚密切。《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倉頭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後主,則是先朝舊人,以勤舊之勞,致此叨竊。”
(3).濃密。《宋書·薛安都傳》:“所在皆棘榛深密,難為用師,故能久自保藏,屢為民患。” 朱自清 《溫州的蹤跡·綠》:“我又曾見過 杭州 虎跑寺 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迭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4).指地方、處所很隱蔽。《朱子語類》卷八七:“西北隅為屋漏,西南為奧……此是至深密之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 文若虛 搬在一個深密謹慎的臥房裡頭去處。”
(5).深奧隱秘。 許地山 《空山靈雨·愛流汐漲》:“孩子實在不能理會那‘一百日’底深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