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壁原文
夏山薈蔚冬山槁,惟有秋山稱恰好。
恰好秋山孰擅勝,塞上峰巒出類表。
案衍神局姑弗雲,壁立萬仞凌參昴。
霜降不遲還不早,茈虒枝葉渲葩藻。
紺黃纁絳間青翠,天工設色非人巧。
益之盤桓食苹鹿,雜以弦管啅林鳥。
朝嵐夕靄呈變幻,千態萬狀難窮討。
解衣磅礴恧關生,過雲錦繡工杜老。
似是山靈有宿約,每起予思於金顥。
詩詞問答
問:繡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繡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
參考注釋
薈蔚
(1).雲霧瀰漫貌。《詩·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文選·木華<海賦>》:“瀝滴滲淫,薈蔚雲霧。” 李周翰 註:“薈蔚,雲霧津潤氣也。” 宋 司馬光 《送守哲歸廬山》詩:“忽思香爐雲,薈蔚冠孤岫。”
(2).草木繁盛貌。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林木薈蔚,煙雲掩映。” 元 趙孟頫 《禱雨龍洞山》詩:“蕭森人跡少,薈蔚獸攸伏。” 清 錢謙益 《留仙館記》:“古木藂石,鬱蒼薈蔚。”
惟有
只有
我們都很高興,惟有他沉著臉
恰好
(1) 正好;剛好
這塊布恰好夠做一件襯衣
(2) 適值其時
援兵恰好這時趕到
(3) 形式精確或比例一致地
它的裂縫恰好與底面相平行
塞上
邊境地區。亦泛指北方 長城 內外。《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 胡 。” 唐 杜甫 《秋興八首》詩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宋 曾鞏 《西湖》詩之一:“塞上馬歸終反覆, 泰山 鴟飽正飛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宣大二鎮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無人談及,並不曉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清 龔自珍 《夜坐》詩:“塞上似騰奇女氣,江東久霣少微星。” 康有為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 陝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樂》:“隨著歌聲過 黃河 ,塞上要唱江南樂。”
峰巒
連綿的山峰
峰巒起伏
峰巒重疊
出類
超群出眾。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必有天才,拔群出類。” 宋 司馬光 《為文相公許州謝上表》:“伏念臣材非出類,識不先人。” 明 李贄 《答耿司寇書》:“然究其所以出類者,則在於巧中焉。” 郭沫若 《莊子與魯迅》:“ 莊子 在 中國 文化史上的確是一個特異的存在,他不僅是一位出類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學家。”參見“ 出類拔萃 ”。
案衍
(1).形容樂聲低平綿延。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 荊 吳 鄭 衛 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文選·嵇康<琴賦>》:“若乃閒舒都雅,洪纖有宜,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註:“案,平;衍,長也。”《文選·潘岳<笙賦>》:“或案衍夷靡,或竦勇剽急。” 呂延濟 註:“案,下;衍,長也。”
(2).地勢低洼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南則平原廣澤,登降阤靡,案衍壇曼,緣以 大江 ,限以 巫山 。” 司馬貞 索隱引 司馬彪 曰:“案衍,窳下。”
壁立
(1) 像牆壁一樣陡立
岸土赤而壁立。——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2) 比喻家中空無所有
家徒壁立
參昴
參星和昴星。《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維參與昴。” 宋 沉括 《岸老堂記》:“苟足於是,而無所羨,故吾謂之乘參昴而躍飛景。”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及其清露溼衣,仰見參昴,城頭落月,大如車輪,是天將曙矣。”
霜降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10月23日或24日。這時 中國 黃河 流域一般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國語·周語中》:“火見而清風戒寒。” 三國 吳 韋昭 註:“謂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論節氣,還不到霜降,這裡已經下了好幾場霜。”
茈虒
不齊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柴池茈虒,旋環後宮。”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揖 曰:“柴池,參差也。茈虒,不齊也。”
枝葉
(1) 枝條和樹葉
那棵大樹枝葉茂盛
(2) 比喻瑣碎的言辭或情節
(3) 子孫
(4) 喻同宗旁支
強本乾,弱枝葉
葩藻
華麗,華美。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故詩有工拙之論,葩藻之詞勝,言志之功隱矣。”《明史·陳濟傳》:“為文根據經史,不事葩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詞林知制誥》:“自史臣分領以來,各以葩藻見長,其辭采日盛一日。”
黃纁
赤黃色。《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舉霓旌之墆翳兮,建黃纁之總旄。” 王逸 註:“黃纁,赤黃也。”
青翠
鮮綠的;有新鮮植物覆蓋的
雨後,垂柳顯得格外青翠
天工
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藝
設色
塗色;著色
圖畫之設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蔡元培《圖畫》
非人
(1) 不合適的人
所用非人
(2) 殘廢人
(3) 缺乏人性或個性的人
(4) 不人道的(非人待遇)
盤桓
徘徊;逗留住宿
悵盤桓而不能。——曹植《洛神賦》
盤桓數日
盤旋環繞
食苹鹿
比喻秉志高潔,不慕爵祿的人。語出《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唐 蕭穎士 《仰答韋司業垂訪》詩之一:“呦呦食苹鹿,常飲清泠川。但悅豐草美,寧知牢饌鮮。”參見“ 食苹 ”。
弦管
(1).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樂器。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此必為至樂,不可託之於瞽史,必須聖人理其弦管,爾乃雅音得全也。” 唐 崔亘 《春怨》詩:“妾有今朝恨,君無舊日情。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依樂府題以製辭,而其聲不被弦管者,若 子建 、 士衡 所作是也。”
(2).泛指歌吹彈唱。 唐 李商隱 《思賢頓》詩:“內殿張弦管,中原絶鼓鼙。” 寧調元 《燕京雜詩》之一:“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絃管:亦作“ 絃筦 ”。 1.弦樂器與管樂器。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功可象於圖畫,德可刻於金石,聲可託於絃管,名可留於竹帛。”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許漢陽》:“諸樂絃管盡備,其鳥再拜,女郎舉酒,眾樂具作,蕭蕭泠泠,杳入神仙。” 宋 韓維 《踏莎行·次韻范景仁寄子華》詞:“辛夷花謝早梅開,應須次第調絃管。”
(2).指彈奏絲竹;絲竹樂聲。 前蜀 韋莊 《上行杯》詞之一:“滿樓絃管,一曲離腸寸寸斷。”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德行》:“教以歌舞絃筦六博之藝,飾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明 譚貞良 《樓桑先主廟》詩:“枌榆存舊社,絃管尚紛紛。”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詩:“直待滿城絃管歇,漸分清影上屏山。”《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新人坐在花轎里,但聽得大吹大擂,絃管喧雜。”參見“ 弦管 ”。
朝嵐
早晨山間的霧氣。 宋 方岳 《秀錦樓賦》:“搴朝嵐與夕霏兮,秀色蔚其可餐。” 清 劉大櫆 《西山》詩:“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
變幻
常常發生沒有規律地改變
阿爾卑斯山上陽光的變幻狀態
千態萬狀
極言狀態之多。 南朝 梁武帝 《龍教寺碑》:“浮屠湧現,千態萬狀。” 明 劉基 《白雲山舍記》:“雲之所發所聚,千態萬狀,無不備有。”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填詞之樂……較之南面百城,洵有過焉者矣;至説其苦,亦有千態萬狀。”
解衣磅礴
同“解衣般礡”。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酒闌燈炧,解衣磅礴。”
關生
牽連生髮。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舊云: 王丞相 過 江 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明 馮夢龍 《掛枝兒·金針》評註:“字字關生,可與《粽子》作雙美。”
雲錦
一種品級很高的提花絲織物,因花紋瑰麗如雲得名
繡工
指刺繡勞動。 宋 柳永 《傾杯樂》詞:“禁漏花深,繡工日永。”
山靈
(1).山神。《文選·班固<東都賦>》:“山靈護野,屬御方神。” 李善 註:“山靈,山神也。” 元 房皞 《送王升卿》詩:“我欲從君覓隱居,卻恐山靈嫌俗駕。” 清 林則徐 《塞外雜詠》:“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郭沫若 《月蝕》:“我們 四川 的山靈水伯遠遠在招呼我。”
(2).山間出產的珍異食物。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舒心的列山靈,陳水陸, 張君瑞 合當欽敬。”
(3).昆蟲名。彝族民間史詩《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麼’有三對,河壩‘山靈’有二對,人人見了都喊打。”原註:“伯麼、山靈,都是昆蟲。”
宿約
事先或舊時的約言。 唐 姚合 《謝秦校書與無可上人見訪》詩:“道同無宿約,三伏自從容。” 唐 無名氏 《秀師言記》:“ 李 特赴宿約,饌且豐潔,禮甚謹敬。” 明 梁辰魚 《犯玲瓏·惜別》曲:“夢魂飛去,翔鸞鏡前。宿約渾無定,私書未敢傳。”
起予
(1).《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 孔子 言 子夏 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後因用為啟發自己之意。 唐 韓愈 《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詩:“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 宋 蘇軾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我時年尚幼,作賦慕 相如 。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論學書》:“且以區區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
(2).指啟發他人。《文選·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未可以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謹書起予。” 呂向 註:“恐其不致至誠,不知善否之應,故以書起發其章。”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繡壁原文_繡壁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