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泐潭草堂清禪師偈三首(紹興十年二月望)

作者:本明道人 朝代:宋代

原文

不識煩惱是菩提,若隨煩惱是愚痴。

起滅之時須要會,鷂過新羅人不知。

詩詞問答

問:《呈泐潭草堂清禪師偈三首(紹興十年二月望)·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本明道人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支韻

2. 紹興十年二月望

參考注釋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煩惱

(1) 煩悶苦惱

自尋煩惱

(2) 煩擾

那伙鳥男女來煩惱南旺營。——《蕩寇志》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愚痴

(1).愚昧痴呆。 漢 王充 《論衡·論死》:“五藏不傷則人智慧,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痴矣。”《百喻經·飲木筩水喻》:“有人見之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三折:“你道他無聰明智慧,折莫他便魯坌愚痴。” 老舍 《趕集·微神》:“愚痴給我些力量,我決定自己去見她。”

(2).佛教語。三毒之一。謂無通達事理之智明。《瑜伽師地論》卷八六:“痴異名者……亦名愚痴,亦名無明,亦名黑闇。”《法華經·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起滅

(1).佛教語。指因緣和合而產生與因緣離散而消滅。 宋 范成大 《請佛閣晚望雪中數十峰如爛銀晃耀暑光中》詩:“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 清 黃遵憲 《游潘園感賦》詩:“彈指須臾千載後,幾人起滅好樓臺。” 錢仲聯 箋註:“《楞嚴經》:‘起滅無從。’”

(2).時隱時現;時有時無。 唐 皇甫曾 《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詩:“寒磬虛空里,孤雲起滅間。” 宋 道潛 《次黃子理韻》:“寒爐燃豆萁,光焰時起滅。” 明 沉謙 《二郎神》詞:“關山參差,宮闕起滅,長空煙霧。”

(3).謂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書吏》:“縣吏暗分鄉都,州吏分縣,府吏分州,起滅詞訟,久占衙門,敗壞官事,殘害良民。” 明 高攀龍 《三時記》:“止有凶人名 陳所藴 者,工於刀筆,以起滅為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

須要

客觀情況要求一定要

寫文章須要真實、準確

新羅

朝鮮古國。公元前1世紀形成。初領有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都於慶州。與 * 、百濟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相互間戰爭不斷。公元7世紀中葉與中國唐朝聯合,攻滅百濟和 * ,不久統一半島大部。9世紀衰落。10世紀初重又形成三國鼎立局面。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詩詞推薦

呈泐潭草堂清禪師偈三首(紹興十年二月望)原文_呈泐潭草堂清禪師偈三首(紹興十年二月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