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雪閣五疊舊作韻原文
雪花落自天,安能至澗底。
聽雪閣之雪,直透不窮耳。
名雪勝實雪,似較一籌美。
所以世間人,求名無底止。
那顧其實非,徒騖其名喜。
溪閣一靜觀,格物致知始。
然不出煩言,點筆亦宜已。
詩詞問答
問:聽雪閣五疊舊作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聽雪閣五疊舊作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
參考注釋
雪花
空中飄落的雪,多呈六角形,象花
不窮
(1).無窮盡;無終極。《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惟工匠之多端,固萬變之不窮。”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其仁與義,磊磊然橫天地冠古今不窮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愈出愈幻,不窮於術。”
(2).不陷於困境。《孫子·地形》:“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梅堯臣 註:“無所不知,則動不迷暗,舉不困窮也。”《孔子家語·三恕》:“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
(3).不停止。《禮記·儒行》:“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鄭玄 註:“不窮,不止也。”
(4).遠離或排斥不肖之人。《逸周書·常訓》:“醜明乃樂義,樂義乃至上,上賢而不窮。” 孔晁 註:“窮謂不肖之人。”
一籌
(1).用以計數的一根竹籤。《景德傳燈錄·優波毱多尊者》:“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
(2).一個計策;一個辦法。古代以刻有數字的竹籌布算,每得一數,即下一籌,故稱謀略為運籌、籌策。《宋史·蔡幼學傳》:“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明 王彥泓 《再賦個人》詩:“閒情定屬英雄事,未許凡才畫一籌。”參見“ 一籌莫展 ”。
(3).指一更。《晉書·趙王倫傳》:“ 秀 復告右衛佽飛督 閭和 , 和 從之。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籌,以鼓聲為應。”
(4).猶一著。 宋 陸游 《九月六日夜夢中作笑詩》:“問君此笑是喜否,道得老夫輸一籌。”《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 楊延和 到底遜人一籌!然雖如此,我今番得中,一則可以踐約,二則得以伸冤矣。”《老殘遊記》第二回:“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
(5).一名,一個。《水滸傳》第五七回:“猛可里樹林中撞出一彪軍馬,當先一籌好漢。”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百喻經·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唐 裴鉶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 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閒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 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願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是春天。”
求名
(1).謂追求美名。《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
(2).謀求功名。
無底
(1).沒有底部。形容極深。《列子·湯問》:“有大壑焉……其下無底,名曰 歸墟 。” 晉 陸機 《從軍行》:“谿谷深無底,崇山鬱嵯峨。”
(2).無限度;無窮盡。《後漢書·張綱傳》:“甘心好貨,縱恣無底。”《西遊補》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鴛鴦無底,見他倆個把我做閣板上貨,我哪得不生悲怨!”
(3).謂不知底細。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無底。”
其實
(1) 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畫家其實並非不懂世故
(2) 確實;的確
其實不是她說的那個意思
靜觀
冷靜地分析觀察
冷眼靜觀
格物致知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 中國 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鄭玄 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朱子語類》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清 顏元 《四書正誤·大學》:“ 李植秀 問‘格物致知’。予曰:‘知無體,以物為體……故曰:手格其物,而後知至。’”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發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然不
見“ 然否 ”。
煩言
(1).氣憤或不滿的話。《韓非子·大體》:“心無結怨,口無煩言。” 宋 蘇軾 《擬進士對御試策》:“臣恐逐者不已,而爭者益多,煩言交攻,愈甚於今日矣!”《明史·逯中立傳》:“公議壅閼,煩言滋起。”
(2).絮煩無用,於事無補的話。《商君書·農戰》:“煩言飾辭,而無實用。”《隋書·經籍志一》:“馳騁煩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文獻通考·經籍一》:“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蓺。”
點筆
猶染翰。 唐 杜甫 《重過何氏》詩之三:“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宋 蘇軾 《次前韻送程六表弟》:“憶昔江湖一釣舟,無數雲山供點筆。” 清 鈕琇 《觚賸·湯素畹》:“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叢篁郁長汀,茅茨露半脊舒岳祥《題蕭照畫卷》
- 壯士不須夸此頌,健提椽筆上燕然俞掞《浯溪》
- 方乃遂心虔
- 姑射朝凝雪,陽台晚伴神李紳《山出雲》
- 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燒銀燭照娥眉紹興選人《投秦丞相》
- 母行無險易,唧唧相追隨李覯《惜雞詩》
- 感慨壯遊詞絢錦,笑談登最地流錢李洪《寄子都兄兼呈上饒使君趙有翼》
- 百日頻逢中酒客,何時曾禁折花人晁說之《感舊》
- 商聲又過梧桐井,還誤剖瓜佳會,泛槎仙約邵亨貞《八歸 庚辰七夕,與衛立禮同用此調》
- 江山賓客皆如舊,唯是當筵換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