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痕都斯坦玉墨瓶筆室原文
削木中書擬管城,橫行卻向左而行。
宛看琢玉成筆室,更介為瓶貯墨卿。
點染謄章工述事,取攜湊便恰怡情。
非珍新樣兼精玖,用識同文異獻荊。
詩詞問答
問:詠痕都斯坦玉墨瓶筆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痕都斯坦玉墨瓶筆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痕都斯坦玉墨瓶筆室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十二
2. 中土聚毫為筆外域削木供書猶存古制也
參考注釋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顏師古 註:“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賢 註:“中書,內中之書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日於苑中習焉” 裴松之 注引《吳歷》:“ 亮 數出中書視 孫權 舊事。”
(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 漢 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 隋 唐 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宰相。《宋史·葉清臣傳》:“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
(3).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 隋 、 唐 時為中書省的屬官。 明 清 廢中書省,於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繕寫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他就湊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內閣中書。”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書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稱為“中書”。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閒行絕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晚未還。”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文潞公 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 荊公 行至題下。”
(5).毛筆的別稱,“中書君”的省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 祖龍 , 江淹 親向夢中逢。”參見“ 中書君 ”。
管城
即管城子。 宋 楊萬里 《霜寒》詩之二:“只緣 青女 降,便與管城疎。”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胸中無三斗墨,何以運管城?” 清 陳維崧 《酬許元錫》詩:“昨宵飽看 冒 家燈,一寸管城老龍渴,掀髯狂作 許生 歌,食紙春蠶響不歇。”參見“ 管城子 ”。
橫行
(1) 不循阡陌,跨越田畝而行
(2) 依仗暴力做壞事
在世界上橫行的 * 勢力
(3) 以掠奪的方式游遍
曾在西部公路上橫行一時的惡棍
(4) 縱橫馳騁,所向無阻
當橫行天下。——《資治通鑑》
玉成
敬辭,促成
貧賤憂戚,庸玉女(汝)於成也。——張載《西銘》
一應所用,弟子自當準備,煩望長老玉成,幸甚。——《水滸傳》
此事全靠您玉成
墨卿
(1).文人的別稱。 唐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詩:“隨牒牽黃綬,離羣會墨卿。” 宋 葉適 《徐道暉墓志銘》:“發今人未悟之機,回百年已廢之學,使後復言 唐 詩自君始,不亦詞人墨卿之一快也!” 清 王夫之 《南嶽賦》:“墨卿韻留於金石,琴客曲寫其猗蘭。”
(2).墨的戲稱。 宋 蘇軾 《萬石君羅文傳》:“是時 墨卿 、 楮先生 ,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歡甚,時人以為文苑四貴。”按,文中的四人為毛純、羅文、墨卿、楮先生,各指筆、硯、墨、紙。
點染
繪畫時畫家點筆染翰
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賓客隨宜點染。——《顏氏家訓·雜藝》
述事
(1).陳述往事;敘事。《史記·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來者。”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 武帝 獲麟, 遷 以為述事之始。”《南齊書·崔祖思傳》:“述事之徒,褒諛為體。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南史 ,直筆未聞。”
(2).繼續前人的事業。 宋 李綱 《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然臣以謂陛下念祖宗艱難之功,必思所以持盈守成;慕 神考 劬勞之德,必思所以繼志述事。”《清史稿·高宗紀一》:“朕以繼志述事之心,際重熙累洽之後,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澤。”
怡情
怡悅心情。《南齊書·孝義傳·杜棲》:“以父老歸養,怡情壠畝。” 唐 袁郊 《甘澤謠·陶峴》:“居布素之賤,擅貴游之權,浪跡怡情,垂三十年,固其分也。” 明 劉基 《述志賦》:“列玄泉以瑩心兮,坐素石以怡情。” 嚴復 《救亡決論》:“非真無用也,凡此皆富強而後物阜民康,以為怡情遣日之用,而非今日救弱救貧之切用也。”
珍新
美味時鮮。《南史·羊玄保傳》:“ 玄保 自少至老,謹於祭奠,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
文異
(1).文彩奇異。《楚辭·招魂》:“文異豹飾,侍陂陁些。” 王夫之 通釋:“其衣文采殊異,而以豹皮為飾也。”一說以為當作“文豹異飾”。 王逸 註:“言侍從之人,皆衣虎豹之文,異采之飾,侍君堂隅,衛階陛也。”參閱 聞一多 《楚辭校補·招魂》。
(2).文字相異。 晉 杜預 《<春秋>序》:“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如所論,則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清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十:“下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與此文異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