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道墓原文
大槐坂上逐車塵,爭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國,望門投止是何人。
詩詞問答
問:郭有道墓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郭有道墓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郭有道墓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真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十
參考注釋
車塵
(1).車行揚起的塵埃。喻奔走的辛苦。 唐 溫庭筠 《秋日》詩:“天籟思林嶺,車塵倦都邑。” 清 顧彩 《梅花驛》詩:“馬跡車塵暗陌頭,遙看古驛入南州。”
(2).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唐 羅隱 《偶興》詩:“逐隊隨行二十春, 曲江 池畔避車塵。如今贏得將衰老,閒看人間得意人。” 宋 蘇軾 《與潁州運使劉昱啟》:“暫屈外臺之寄,一蘇右輔之民。日望車塵,按臨封部。” 清 吳偉業 《讀史雜感》詩之四:“匍匐車塵下,腰間玉鹿盧。”
先生
(1)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醫生
折角巾
即林宗巾。 東漢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時。一日道遇雨,頭巾沾濕,一角折迭。時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稱“林宗巾”。見《後漢書·郭太傳》。 宋 張耒 《贈趙景平》詩之一:“定知 魯國 衣冠異,盡戴 林宗 折角巾。”後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書·武帝紀下》:“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滸傳》第九八回:“忽見一秀士,頭戴折角巾,引一個緑袍少年將軍來,教 瓊英 飛石子打擊。”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詩:“荒徑遙開叢菊淚,折巾欹落短毛霜。”
至竟
(1).直到最終。《後漢書·樊英傳論》:“及徵 樊英 、 楊厚 ,朝廷若待神明,至竟無它異。”
(2).副詞。猶究竟。 唐 杜牧 《題桃花夫人廟》詩:“至竟 息 忘緣底事?可憐 金谷 墮樓人!” 唐 羅隱 《錢塘江潮》詩:“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赬鯉問 陽侯 。” 清 錢謙益 《陸宣公墓道行》:“人生忠佞看到頭,至竟 延齡 在何許!”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亡國
(1).亡失國家。《禮記·檀弓下》:“ 晉獻公 之喪, 秦穆公 使人弔公子 重耳 ,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 孔穎達 疏:“言寡人聞前古以來,失亡其國,恆於此喪禍交代之時;得其國家,亦恆在於此交代之時。”《後漢書·李固傳》:“昔 秦皇 亡於 沙丘 , 胡亥 、 趙高 隱而不發,卒害 扶蘇 ,以至亡國。” 宋 蘇軾 《私試策問》之一:“ 呂氏 既已滅矣,而 吳 楚 之憂,幾至於亡國。”
(2).滅亡了的國家。《孫子·火攻》:“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史記·太史公自序》:“存亡國,繼絶世。”
(3).將亡之國。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風則零落,雖有十 子產 如之何?故 扁鵲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國也。”
望門投止
望見門庭就上前打問住宿。形容旅途疲勞渴求休息或急於擺脫困境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