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五月十三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雨(五月十三日)原文

午熱不可當,蒸雲西南來。

時聚時復散,踟躕難置懷。

已而漸霃□,隱隱聞輕雷。

輕而徐以重,砰磕風繼催。

暵氣倏驅盡,優膏霈無涯。

細霔隨雄䨚,矗灑還橫排。

如是至四更,高低四寸皆。

曉晴涼爽生,風日清和諧。

旱解萬物蘇,登樓名副哉。

豈弗慰方寸,繼沾當益佳。

詩詞問答

問:雨(五月十三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雨(五月十三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八

2. 五月十三日

參考注釋

不可當

猶言不得了。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兄弟,你女兒的掐算,靈驗得不可當。”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諸峰。——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 指我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

時復

猶時常。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不才時復託懷玄勝,遠詠 老 莊 。” 唐 杜甫 《溪上》詩:“ 西江 使船至,時復問京華。”

踟躕

(1)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搔首踟躕。——《詩·邶風·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置懷

《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置予於懷。"鄭玄箋:"寘,置也。置我於懷,言至親己也。"後以"置懷"指放在心上。

已而

(1) 不久;後來

突然雷電大作,已而大雨傾盆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已而英、 霍山師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罷了;算了

(3) 時而(疊用)

旁觀皆為之嘻笑,已而嘆駭,已而怒罵。——宋· 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隱隱

(1) 不分明的樣子

隱隱的雷聲

(2) 微弱的

感到隱隱作痛

(3) 形容車聲

隱隱何甸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輕雷

響聲不大的雷;隱隱的雷聲。 唐 高適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新秋歸遠樹,殘雨擁輕雷。” 宋 張元乾 《點絳唇》詞:“春曉輕雷,采苹洲上清明雨。” 明 劉基 《五月十九日大雨》詩:“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 清 尤怡 《雜感》詩:“春至陽氣動,輕雷殷方鼓。”

砰磕

亦作“ 砰礚 ”。1.象聲詞。疾雷聲。《文選·揚雄<羽獵賦>》:“鳧鷖振鷺,上下砰礚,聲若雷霆。” 李善 註:“言鳥飛上下,翅翼之聲若雷霆也。”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而人君撞千石之鐘,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巘,驚魂盪心。”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長嘯》:“初則發聲調暢,稍加散越。須臾,穹窿砰磕,雷鼓之旨,忽復震駭,聲如辟歷。觀者莫不傾悚。”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須臾,穹窿砰磕,寫雷鼓之音。”

(2).象聲詞。水流激盪聲。 元 貢師泰 《河決》詩:“今年 黃河 決,長堤沒深淵……怒聲恣砰磕,悍氣仍洄漩。”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詩》之一:“懸流數千尺,九天隕砰礚。”

無涯

無盡;無限

災禍無涯

橫排

(1).從左向右橫向排列。特指出版書刊橫行排印。《人民日報》1977.1.12:“黨中央決定排印《毛 * 選集》一至四卷簡化字橫排普及本。”

(2).指橫向排成的行列。如:橫排三十人,豎排也是三十人。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四更

指晨一時至三時。 唐 杜甫 《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宋 陸游 《除夜雪》詩:“北風吹動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參見“ 五更 ”。

高低

(1) 無論如何

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

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終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丟了

涼爽

涼快

黃昏的涼爽

風日

(1).風與日。謂風吹日曬。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指天氣;氣候。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今朝風日好,宜入 未央 游。” 清 卓爾堪 《醉花陰》詞:“風日近清明,幾片榆錢,都算鶯兒俸。”

(3).猶風光。 唐 杜審言 《春日京中有懷》詩:“寄語 洛城 風日道,明年風色信還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枕》:“ 元 陳孚 詩:‘ 居庸 萬馬繞山前,未許蒼苔睡晏然。見説 華山 風日好,何如移伴白雲眠。’” 清 姚鼐 《贈孫雨窗》詩:“茶香竹淨好風日,請我俛仰前賢旁。”參見“ 風光 ”。

清和

清靜和平。《隸續·漢司空掾陳寔殘碑》:“ 陳寔 仲躬 者,含聖喆之清龢。”參見“ 清和 ”。

(1).天氣清明和暖。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天清和而濕潤,氣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韋莊 《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正是清和好時節,不堪離恨 劍門 西。” 宋 潘元質 《醜奴兒慢》詞:“愁春未醒,還是清和天氣。” 李大釗 《青春》:“遠從 瀛島 ,反顧祖邦,肅殺鬱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靜和平。形容昇平氣象。 漢 賈誼 《新書·數寧》:“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鹹理,則萬生遂茂。”《梁書·止足傳·陶季直》:“﹝ 陶季直 ﹞出為冠軍司馬, 東莞 太守,在郡號為清和。”

(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 劉孝標 注引《晉陽秋》“ 荀羨 字 令則 , 潁川 人,光祿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識裁。”《南史·梁紀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內懷英氣。”

(4).(聲音)清越和諧。《文選·揚雄<劇秦美新>》:“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 李周翰 註:“聆,聽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聲。” 漢 王逸 《九思·傷時》:“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選·嵇康<琴賦>》:“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註:“言琴聲清和有調。”《初學記》卷三十引 晉 傅玄 《蟬賦》:“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託乎蘭林。”

(5).(詩文)清新和順。 宋 蘇軾 《<邵茂誠詩集>敘》:“余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 晉 宋 間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 海剛峯 嚴厲孤介,而詩卻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遺稿>序》:“觀察出其文,讀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韻。”

(6).農曆四月的俗稱。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四:“家大人於清和閏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說指農曆二月。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蓋指二月也。 小謝 詩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清和月》:“二月為清和。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謝靈運 詩:‘首夏猶清和。’今以四月當之。”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登樓

(1).上樓。 南朝 宋 謝靈運 《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宋 戴復古 《無策》詩:“老覺登樓懶,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們何不登樓一望。’”

(2).指 漢 末 王粲 避亂客 荊州 ,思歸,作《登樓賦》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五:“羣盜哀 王粲 ,中年召 賈生 。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宋 陸游 《秋望》詩:“一樽莫恨盤飧薄,終勝登樓憶故鄉。” 金 元好問 《鄧州城樓》詩:“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元 戴良 《懷宋庸庵》詩:“ 祖逖 念時空擊檝, 仲宣 多難但登樓。”參見“ 登樓賦 ”。

(3).特指登上御樓,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儀式之一種。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陛下還京,登樓肆赦,則天下之人,盡皆遷善遠罪。”《宋史·禮志二十》:“﹝御樓肆赦﹞其日,刑部録諸囚以俟。駕還至 宣德門 內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樓御坐,樞密使、宣徽使侍立,仗衛如儀。”《宋史·樂志一》:“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宋史·樂志二》:“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駕回奏《采茨》。”

方寸

(1) 一寸的平方大小

方寸之地起波瀾

(2) 一平方寸

(3) ∶心神。語出《三國志》:徐庶母親被曹操抓去,徐指著胸口對劉備說:“方寸亂矣!”

詩詞推薦

雨(五月十三日)原文_雨(五月十三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