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荔枝亭原文
色味清香美莫名,更憐圓樹碧亭亭。
結根得所天然勝,為對三台第一星。
詩詞問答
問:題荔枝亭的作者是誰?答:張守
問:題荔枝亭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題荔枝亭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張守的名句有哪些?答:張守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青韻
2. 自註:上踐祚,公首拜相。
參考注釋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則有荷葉之清香。——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莫名
無法說明;無法表達。名,這裡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
莫名所以
亭亭
(1) 高聳直立的樣子
亭亭淨植。——宋· 周敦頤《愛蓮說》
亭亭獨立。——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亭亭如蓋。——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氣
結根
猶植根,紮根。《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 泰山 阿。” 唐 杜甫 《庭前甘菊花》詩:“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清 黃鷟來 《雨晴游弘濟寺訪蒲庵和尚》詩:“結根凌虛無,下顧驚魂魄。”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天然
(1) 自然賦予的;生來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氣
天然港灣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瑞豐覺得假若 冠先生出頭和 東陽競爭,他天然的應當幫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三台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輓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崢嶸。” 張載 註:“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鄴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岳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一星
(1).一顆星。《晉書·天文志上》:“極東一星曰柱下史。”《宋書·符瑞志上》:“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參見“ 一星終 ”。
(2).一點兒。 唐 李群玉 《仙明州口號》詩:“半浦夜歌聞盪槳,一星幽火照叉魚。”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二折:“這頭巾在菜園裡埋伏許多時,可怎生無半點兒塵絲,一星兒土漬?”《醒世姻緣傳》第七九回:“你使我八兩銀子,空吃我這許多時草豆,一星活兒不肯替做,我該白養活你不成?” 冰心 《寄小讀者》九:“父親記否我少時的一夜,黑暗裡跑到山上的旗台上去找父親。一星燈火里,我們在山上下彼此喚著。”
(3).衡器上作標記的一個小點。《宋史·律曆志一》:“其衡合樂分冊一尺四寸,重一錢半,錘重六錢,盤重四錢,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銖,下別出一星,等五絫。”
(4).舊時用銀為貨幣時,常稱-錢為一星,即沿衡器上的標記而來。
標籤: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