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水營原文

水營舟以居,圍牆斯足耳。

何事慮漸炎,岸側板房起。

虞其搆涼棚,禁之預有旨。

渡江逮清和,行宮遞遠彼。

水營憩板房,咨政原於是。

雖未搆涼棚,布幔張庭戺。

障日更布蔭,用心周至此。

搆棚惟竹□,張幔斯布矣。

以布較竹□,其價當倍蓰。

命省乃致費,匪愛實害爾。

爾惟圖獻勤,寧知吾弗喜。

寧渠弗喜㦲,懼益增於已。

詩詞問答

問:水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水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三

2. 水營向惟設席牆以謹宿衛後來地方官以值夏令建板房數間以備憩坐然此尚可耳侵尋遂有搆涼棚者昨於蹕途預諭各該督撫不得建搆涼棚以省浮費

參考注釋

圍牆

花園、公園或園林或房屋周圍的磚石牆

別墅的圍牆長達數英里

事慮

對事情的想法。《呂氏春秋·原亂》:“自上世以來,亂未嘗一。而亂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慮不同情也。事慮不同情者,心異也。”

板房

(1).內廷處理詔書公文之處。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奈 王體乾 黨附無骨,而逆 賢 不識字,遂公然於 乾清宮 大殿上看文書,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書,硬拆實封,高聲朗誦。”

(2).用木板隔成的房間。亦指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 麥雲 《第一次出擊》:“老大爺看看窗外的大雪,說:‘那么,你睡我的小板房吧,我搬出來睡火炕。’”

涼棚

夏天專門用於遮陽乘涼的棚

渡江

使用船舶、竹筏等工具橫穿江河。

清和

清靜和平。《隸續·漢司空掾陳寔殘碑》:“ 陳寔 仲躬 者,含聖喆之清龢。”參見“ 清和 ”。

(1).天氣清明和暖。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天清和而濕潤,氣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韋莊 《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正是清和好時節,不堪離恨 劍門 西。” 宋 潘元質 《醜奴兒慢》詞:“愁春未醒,還是清和天氣。” 李大釗 《青春》:“遠從 瀛島 ,反顧祖邦,肅殺鬱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靜和平。形容昇平氣象。 漢 賈誼 《新書·數寧》:“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鹹理,則萬生遂茂。”《梁書·止足傳·陶季直》:“﹝ 陶季直 ﹞出為冠軍司馬, 東莞 太守,在郡號為清和。”

(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 劉孝標 注引《晉陽秋》“ 荀羨 字 令則 , 潁川 人,光祿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識裁。”《南史·梁紀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內懷英氣。”

(4).(聲音)清越和諧。《文選·揚雄<劇秦美新>》:“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 李周翰 註:“聆,聽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聲。” 漢 王逸 《九思·傷時》:“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選·嵇康<琴賦>》:“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註:“言琴聲清和有調。”《初學記》卷三十引 晉 傅玄 《蟬賦》:“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託乎蘭林。”

(5).(詩文)清新和順。 宋 蘇軾 《<邵茂誠詩集>敘》:“余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 晉 宋 間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 海剛峯 嚴厲孤介,而詩卻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遺稿>序》:“觀察出其文,讀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韻。”

(6).農曆四月的俗稱。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四:“家大人於清和閏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說指農曆二月。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蓋指二月也。 小謝 詩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清和月》:“二月為清和。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謝靈運 詩:‘首夏猶清和。’今以四月當之。”

行宮

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

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登泰山記》

於是

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布幔

(1).布制的帷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 北朝 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 巴金 《還魂草》:“人頭與火爐的影子‘牛皮燈影’似地映在布幔上面。”

(2).古代守城用具。《通典·兵五》:“布幔,復布為之,以弱竿縣掛於女牆八尺,折拋石之勢,則矢石不復及牆。”

障日

(1).遮蔽日光。《南齊書·劉祥傳》:“司徒 褚淵 入朝,以腰扇障日, 祥 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障何益?’”

(2).用以遮蔽日光的牆壁。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段成式》:“ 平康坊 菩薩寺 ,佛殿東西障日及諸柱上圖畫,是東廊跡,舊 鄭法士 畫。”

用心

想法;居心

別有用心

周至

周到;詳盡

謀慮周至

倍蓰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謂數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條例》:“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中》:“要之策士浮談,視丹書敬義之規,何啻倍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後輦貨而歸,其利倍蓰。” 王闓運 《羅季子誄》:“ 龔生 之夭,倍徙君年。”

獻勤

猶獻殷勤。《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有人來獻勤作媒。”《紅樓夢》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 ﹞心性乖滑,專慣各處獻勤討好。”《蕩寇志》第五回:“有幾個精細的拾了一把耳朵,到太尉處獻勤。”

寧渠

難道;如何。《史記·張儀列傳》:“吾不及 蘇君 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 趙 乎?為吾謝 蘇君 , 蘇君 之時, 儀 何敢言。且 蘇君 在, 儀 寧渠能乎?” 司馬貞 索隱:“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

詩詞推薦

水營原文_水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