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圭古墨歌原文
黑玉一方長尺計,玉堅自是墨為脆。
具玉之堅墨之良,希珍睹此廷圭制。
五代至今近千年,法一所藏晁氏記。
其形膚款及其價,次第摛詞紀詳細。
翰林風月辨依稀,遍體濃雲釀雨意。
今春甘澤利農功,回氐有靈佑佳瑞。
炎劉韋誕徒傳名,魏丸晉螺誰則識。
東坡茶墨曾品論,德操胥同譬良士。
檀匣錦囊重弆藏,龍賓那忍㳯妃試。
既而自惕且自笑,旅獒玩物稱德累。
寶賢不用寶何為,絜矩過存增慎愧。
詩詞問答
問:李廷圭古墨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李廷圭古墨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四
2. 李廷圭墨一笏長尺許博二寸厚十分寸之二匣面正中鐫有唐廷圭墨寶宋僧法一珍藏十二字下鐫識語云晁具茨贈法一詩論其形有曰上人廣交得奇物有墨尺度如圭長論其膚有曰百年相傳文斷碎彷佛尚見蛟龍背論其款有曰小書細字識名姓黃金照耀或圖龍論其價有曰老儒偶得實天幸千金更買無由逢詩載晁集八十七字按宋晁沖之字叔用受知於後山呂居仁江西詩
參考注釋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希珍
稀少珍貴
熊貓是我國獨有的希珍動物
五代
繼唐之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統治中原,合稱五代
公元 907—960年
五代時始印五經。——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次第
依一定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次第花開
摛詞
見“ 摛辭 ”。
翰林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風月
(1) 本指清風明月
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南史·褚彥回傳》
(2) 男女情愛
如今長大了,漸知風月。——《紅樓夢》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遍體
渾身,滿身。《隋書·李德林傳》:“因發熱病,遍體生瘡,而哀泣不絶。” 元 王和卿 《撥不斷·長毛小狗》曲:“遍體渾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箇成精物,咬人的苕菷。” 巴金 《探索集·春蠶》:“我雖然傷痕遍體,但是我掏出來交給讀者的仍然是那一顆燃燒的心。”
雨意
將要下雨的景象
天低雲暗,雨意濃密
甘澤
(1).甘雨。《後漢書·循吏傳·孟嘗》:“昔 東海 孝婦,感天致旱, 於公 一言,甘澤時降。”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三:“豐年孰雲遲,甘澤不在早。” 仇兆鰲 注引《荊楚歲時記》:“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濃雲密布,甘澤如傾。”
(2).甘遂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甘遂》。
回氐
墨神。《說郛》卷三一引《致虛雜俎》:“墨神曰 回氐 。”
炎劉
舊指以火德王的 劉氏 漢 朝。 漢 趙岐 《<孟子>題辭》:“遭 蒼姬 之訖録,值 炎劉 之未奮。” 元 傅若金 《歌風台》詩:“黔首厭 秦 暴,龍德奮 炎劉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 炎劉 授命順皇天,天遣 重瞳 作獺鸇。”
傳名
名聲遠揚,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東坡
(1).東邊坡地。 唐 蘇頲 《先是新昌小園期京兆尹一訪茲願不果率然成章》詩:“寂寞東坡叟,傳呼北里人。” 唐 白居易 《東坡種花》詩之二:“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
(2).地名。在 湖北省 黃岡縣 憢東。 宋 蘇軾 《東坡》詩:“雨洗 東坡 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3). 宋 蘇軾 自號 東坡居士 ,因以“東坡”為其別稱。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上:“昨 強幼安 來説話,引援甚富。某謂之曰:‘若此者, 六一 語;若此者, 溫公 語;若此者, 東坡 語;若此者, 山谷 語; 強幼安 語卻在甚處?’”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東坡 為詩,無非譏切時政,借曰意在愛君,亦從諷諫可也。” 清 吳汝綸 《與楊伯衡論方劉二集書》:“於八家則 望溪 近 歐 曾 ,而 海峰 近 東坡 。”參見“ 東坡居士 ”。
品論
評論。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論語自有章句而說者亂之》:“如‘ 柴 也愚, 參 也魯, 師 也辟, 由 也喭’,此四句亦必當時有此品論。”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納涼玩月,到處有之。若品論雲霞,或求之幽閨綉闥,慧心默證者固亦不少。”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 彭駿孫 《詞藻》四卷,品論古人得失,欲使 蘇 辛 周 柳 兩派同歸。”
德操
道德修養
他的德操堪稱楷模
良士
(1).賢士。《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唐 韓愈 《原毀》:“吾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良士,國之金玉異物也。”
(2).爵名。 漢武帝 時設定,用以獎賞軍功,位第 * 。參見“ 武功爵 ”。
錦囊
(1).用錦製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或 * 。《南史·徐湛之傳》:“以錦囊盛 武帝 納衣,擲地以示上。”《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宋 蘇舜欽 《送王楊庭著作宰巫山》詩:“落筆多佳句,時應滿錦囊。”《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錦囊一個,內固封密札。”
(2).借指詩作。 宋 楊萬里 《雲龍歌贈陸務觀》:“金印斗大值幾錢?錦囊山齊今幾篇?” 清 趙翼 《周長庚邂逅山塘具述傾注之意答詩志愧》:“錦囊倖免遭投厠,紅袖知誰肯拂塵。”參見“ 錦囊佳句 ”。
(3).吐綬雞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吐綬雞》:“﹝吐綬鷄﹞《古今注》謂之錦囊。”
弆藏
收藏。 清 趙翼 《汪水雲硯歌》:“況茲孤臣手澤存,忍弗什襲弆藏亟標識,我為作歌告奕世。”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今閲進到各家書目,其最多者如 浙江 之 鮑士恭 、 范懋柱 、 汪啟淑 、兩 淮 之 馬裕 四家,為數至五、六、七百種,皆其累世弆藏,子孫克守其業,甚可嘉尚。”
龍賓
守墨之神。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陶家瓶餘事》:“ 玄宗 御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即墨之精-- 黑松使者 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賜掌文官。”後因用指名墨。 元 泰不華 《桐花煙為吳國良賦》詩:“龍賓十二吾何有,不意龍文入吾手。”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芸葉分香走魚蠹,芙蓉妝粉養龍賓。”
既而
不久,一會兒,副詞。指上件事情發生後不久
既而兒醒。——《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既而得某屍於井。——《聊齋志異·促織》
既而胡即放。——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且自
暫且;只管。 唐 元稹 《鶯鶯傳》:“後數日 張生 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絶云:‘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宋 辛棄疾 《永遇樂·賦梅雪》詞:“無情休問,許多般事,且自訪梅踏雪。” 明 葉憲祖 《易水寒》第一折:“記賬,一總還你,且自拿酒來吃。”《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且自順了他的性兒,我自有道理。”
旅獒
(1).古代 西戎 旅國 出產的大犬。《書·旅獒》:“西 旅 厎貢厥獒。” 孔穎達 疏:“ 西戎 旅國 ,致送其大犬曰獒。” 元 周伯琦 《天馬行應製作》:“騶虞麟趾並樂歌, 越 雉 旅 獒盡風靡。” 清 趙翼 《娘娘叫狗山》詩:“《陰符》不望 驪母 傳,方物終期 旅 獒貢。”
(2).借指 西戎 各國。 章炳麟 《討滿洲檄》:“自 周公 兼 夷狄 ,定九宇,四海之內,提封萬里,旅獒、 肅 慎無敢不若。”
玩物
(1).供玩弄、玩賞的人或器物。《晏子春秋·外篇上八》:“君之玩物,衣以文繡;君之鳧雁,食以菽粟。” 宋 張齊賢 《洛陽縉紳舊聞記·石中獲小龜》:“五六人乘間於 洛 濱,選揀白石為玩物。” 魯迅 《徬徨·祝福》:“ 祥林嫂 ,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玩物……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2).觀賞景物。 晉 陸雲 《高岡》詩:“幽居玩物,顧景自頤。” 宋 王安石 《飯祈澤寺》詩:“玩物豈能留,乾時吾自懶。” 明 何景明 《畫馬行》:“吁嗟玩物竟何益,遺跡徒使丹青播。”
(3).指沉迷於所好之物。
(4).猶玩世。謂以遊戲態度對待事物。 宋 葉適 《故寶謨閣趙公墓志銘》:“然是人也,與世務常多闕短,而精通流速者,挾己長以玩物矣。”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以若所云,則是至聖刪詩,不免玩物,‘五經’傳世,其一可廢,豈不謬哉!”
稱德
(1).推行德教。《書·君奭》:“惟茲四人昭 武王 ,惟冒丕單稱德。” 孔 傳:“惟此四人明 武王 之德,使布冒天下,大盡舉行其德。”
(2).衡量德行。《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尹知章 註:“既稱其德,又度其功。”
寶賢
珍愛賢才。 唐 蘇頲 《奉和聖制漕橋東送新除岳牧》詩:“寶賢不遺俊,臺閣盡鵷鸞。”
不用
用不著,不必
不用你管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過存
(1).登門拜訪。《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閒至 河內 ,過存 伯春 。” 李賢 註:“過猶問也。”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悶即君過存,高談豁蒙蔽。” 清 洪昇 《長生殿·獻發》:“秋風團扇原吾分,多謝連枝特過存。”
(2).充足地儲存。《南齊書·陳顯達傳》:“但國家邊防,自應過存備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