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勤宣伯張廷玉屢以年至乞休慰留未允近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早懷高義慕懸車,異數優留為弼予。

近覺筇鳩艱步履,得教琴鶴返林閭。

銀毫無奈吟輕別,赤芾還看賦遂初。

擬問蘭陵二疏傅,可曾廿四考中書。

詩詞問答

問:《大學士勤宣伯張廷玉屢以年至乞休慰留未允近見其齒躋大耋精力視前較減優旨予告俟開春冰泮登舟賜詩三章以示眷注·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三

2. 準以原官致仕伯爵仍帶於本身

參考注釋

高義

指高尚的品德或崇高的正義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懸車

(1).形容險阻。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仇兆鰲 註:“即所謂在德不在險。”參見“ 懸車束馬 ”。

(2).古代記時的名稱。指黃昏前一段時間。《淮南子·天文訓》作“縣車”。 三國 魏 繆襲 《輓歌詩》:“白日入 虞淵 ,懸車息駟馬。” 明 何景明 《古冢賦》:“哀懸車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云。 漢 班固 《 * 通·致仕》:“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懸車,示不用也。”《舊唐書·李百藥傳》:“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六十懸車未白頭。”

(4).借指七十歲。《周書·韋孝寬傳》:“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5).指隱居不仕。《後漢書·陳寔傳》:“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累見徵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老。” 清 施閏章 《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雖有蒲輪之徵,不改懸車之素,可謂皭然無忝處士者也。”

異數

亦作“異數”。1.等次不同;程度不一。《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後漢書·黨錮傳序》:“聖人導人理性……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宋史·宇文昌齡傳》:“天地之數,以高卑則異位,以禮制則異宜,以樂舞則異數。”

(2).奇異的術數。《後漢書·方術傳序》:“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

(3).特殊的禮遇。 唐 錢珝 《代史館王相公謝加食邑實封表》:“無補艱難,方懷慚懼。詎謂聖慈,忽被異數。”《宋史·岳雲傳》:“ 楊么 平,功亦第一,又不上。 張浚 廉得其實……奏乞推異數, 飛 力辭不受。” 清 朱之瑜 《與陳遵之書》:“ 日本國 之禁,三十餘年不留 唐 人,留弟乃異數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我們當天還被 橫田 留著吃了一頓午飯,這在 日本 可以說是異數的招待。”

步履

行走

步履艱難

林閭

(1).鄉野里門。《文選·顏延之<贈王太常>詩》:“林閭時晏開,亟迴長者轍。” 李善 註:“《爾雅》曰:‘野外謂之林。’ 鄭玄 《周禮注》云:‘閭,里門也。’” 唐 張九齡 《南山下舊居閒放》詩:“塊然屏塵事,幽獨坐林閭。” 宋 司馬光 《張元常輓歌》之二:“林閭飛旐入,書劍逐舟來。”

(2).複姓。 漢 有 林閭翁孺 。

銀毫

(1).指煮茶用的毫甌。上有白紋如兔毫,故名。 宋 陸游 《初寒在告有感》詩之一:“銀毫地緑茶膏嫩,玉斗絲紅黑瀋寬。”參閱 宋 蔡襄 《茶錄·茶盞》。

(2).指毛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

(3).即銀角子。雲南酒歌《香花蠟燭迎紅軍》:“進城三天開大會,大洋銀毫分窮人。”京劇《紅色娘子軍》第一場:“我這兒有兩個銀毫,你帶著,路上用。”

(4).指鋁質分幣。《小說月報》1981年第2期:“此時連買盒火柴的銀毫子也沒有。”參見“ 銀角子 ”。

無奈

(1) 沒有別的辦法

無奈反對意見太多,只得取消會議

(2) 表示“惋惜”的轉折

赤芾

赤色蔽膝。為大夫以上所服。《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鄭玄 箋:“芾,冕服之韠也……大夫以上,赤芾乘軒。” 宋 司馬光 《論兩府遷官狀》:“凡公卿者,百吏之表率,今國家方以百吏繁冗,思革其弊,而公卿無故一切遷官,將何以使三百赤芾受爵不讓者有所愧心哉!”《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朝中服赤芾乘軒者三百餘人。”

賦遂初

晉 代 孫綽 作《遂初賦》,反映作者樂於隱居生活,後因以“賦《遂初》”借指辭官隱居。《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常説:‘宦海風波,實難久戀。’……所以在風塵勞攘的時候,每懷長林豐草之思,而今卻可賦《遂初》了。”

二疏

亦作“ 二疎 ”。指 漢宣帝 時名臣 疏廣 與兄子 受 。 廣 為太傅, 受 為少傅,同時以年老乞致仕,時人賢之。歸日,送者車數百輛,設祖道,供張 東都門 外。 晉 張協 《詠史》:“藹藹 東都門 ,群公祖二疎。”《隋書·韋世康傳》:“欲追蹤二 疎 ,伏奉尊命。” 唐 護國 《歸山作》詩:“四皓將拂衣,二 疏 能掛冠。” 明 何景明 《蹇賦》:“予羨夫二 疏 之鑑止兮,齊縣輿而脫駕。”

可曾

同“ 可憎 ”。《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變文》:“ 王郎 見妻端正,指(拍)手喜歡,道數聲可曾。”

(1).曾否;是否。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四折:“滿口假悲慈,可曾有半文兒布施。” 賀敬之 《放歌集·西去列車的視窗》詩:“你可曾想見:那些年輕人火熱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個戰鬥。”

(2).已經。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花燈彩轎,可曾備下了么?”

詩詞推薦

大學士勤宣伯張廷玉屢以年至乞休慰留未允近原文_大學士勤宣伯張廷玉屢以年至乞休慰留未允近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