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為聖母誕辰詣慈寧宮瞻拜感成長句志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依舊慈寧清曉時,沾襟肅拜曷勝悲。

龍□已送元宮閉,鳳扆空瞻寶殿垂。

神御罷陳遵昔典,杯棬敬撫切今思。

祝釐昨歲那堪憶,一變誰知忽若斯。

詩詞問答

問:《二十五日為聖母誕辰詣慈寧宮瞻拜感成長句志痛》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三

2. 奉列後神御惟遇元旦敬同遇壽皇殿瞻禮餘日尊藏列祖列宗供誕辰亦不詣莫能奉先殿不敢壽皇殿行禮今哀罄而禮踰一切悉遵舊聖母之事雖典茲值誕辰惟詣申慈寧宮佛堂瞻拜以悲悃耳

參考注釋

依舊

依然像從前一樣

書房的陳設依舊未變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沾襟

浸濕衣襟。多指傷心落淚。《莊子·應帝王》:“ 列子 入,泣涕沾襟以告 壺子 。” 唐 白居易 《慈烏夜啼》詩:“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明 夏完淳 《大哀賦》:“瞻山而隕涕,撫草木而沾襟。”

肅拜

古九拜之一。 惲敬 《釋拜》:“ 鄭司農 曰:‘如今之撎。’ 鄭 説非也。撎不跪,肅亦不跪,肅拜則跪……是故不跪而舉手下手曰撎,曰肅;跪而舉下手曰肅拜。謂肅如撎可也,謂肅拜如撎不可也。”《禮記·少儀》:“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 鄭玄 註:“肅拜,拜低頭也。”一本作“拜不低頭也”。《朱子語類》卷九一:“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按,撎,古“揖”字。

曷勝

何勝。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勝。《續資治通鑑·元仁宗延祐六年》:“朕與卿等居暖室,宗戚、昆弟遠戍邊陲,曷勝其苦!”

鳳扆

(1).皇帝宮殿上繪有鳳凰圖飾的屏風。置於戶牖之間。亦指帝座。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揚龍旂以饗帝,御鳳扆以承天。”《樂府詩集·燕射歌辭·群臣酒行歌》:“拜恩瞻鳳扆,傾耳聽《雲》《韶》。” 唐 王維 《奉和聖制登降聖觀應制》:“鳳扆朝碧落,龍圖耀金鏡。” 趙殿成 箋註:“ 孔安國 《尚書》傳:扆,屏風。畫為斧文,置戶牖間,謂之鳳扆者,當是畫鳳於扆上也。”

(2).借指朝廷和皇帝。 唐 錢起 《裴僕射東亭》詩:“鳳扆任匡濟,雲溪難退還。” 南唐 李中 《獻張拾遺》詩:“金殿日開親鳳扆,古幈時展看漁磯。”

寶殿

(1).佛殿;神殿。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序》:“高門洞啟,不因銅馬之飾;寶殿霞開,無假鳳皇之瑞。”《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天宮現彩,寶殿生雲;仙樂悠揚,香菸繚繞。”

(2).泛稱宮殿。多指帝王的宮殿。 元 趙孟頫 《宮中口號》:“日照黃金寶殿開,雕闌玉砌擁層臺。”《三俠五義》第一回:“ 真宗 玩賞,進了寶殿,歸了御座, 李 劉 二妃陪侍。”

神御

(1).對帝王出行的美稱。《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 呂向 註:“神,天,皆謂帝也。御,幸也。” 南朝 梁 江淹 《為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吉蠲為慶,神御方休。”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五:“神御既往,仙遊斯藐。”

(2).先朝帝王的肖像。御,謂御容。《宋史·禮志九》:“國家道觀佛寺,並建別殿,奉安神御。”《宣和遺事》後集:“ 高宗 離 建康 ,幸 浙西 ,詔改 杭州 為 臨安府 ,先令奉太廟 藝祖 以下九廟神御如 臨安 。”《續資治通鑑·宋哲宗元符二年》:“癸亥,奉遷 真宗 神御於 萬壽觀 延聖殿 。”

杯棬

亦作“ 杯圈 ”。亦作“桮棬”。亦作“桮圈”。 1.一種木質的飲器。《孟子·告子上》:“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焦循 正義引《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盧辯 註:“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蓋桮為總名,其未彫未飾時,名其質為棬,因而桮器之不彫不飾者,即通名為棬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器械雕琢,財用之蠹也……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其為害亦多矣。”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序:“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唐 劉禹錫 《述病》:“視既分,則嚮時之僕已睆然執杯圈侍予於前矣。”

(2).《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 鄭玄 註:“圈,屈木所為,謂巵匜之屬。” 孔穎達 疏:“杯圈,婦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後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詞。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明史·后妃傳二·孝靖王太后》:“朕昔在青宮,莫親溫凊,今居禁闥,徒痛桮棬。” 清 顧炎武 《先妣忌日》詩:“無窮明發千年慨,豈獨桮棬忌日思。”

(3).猶杯酒。 宋 蘇轍 《早睡》詩:“杯棬相勤酬,往往見譏誚。” 明 高攀龍 《三時記》:“ 文山公 曾謁其祠,輒與二公杯棬酬酢。”

那堪

1.怎堪;怎能禁受。 2.猶言兼之;何況。

一變

一度變化;一次變故或變革。《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論語·雍也》:“ 齊 一變,至於 魯 ; 魯 一變,至於道。”《景德傳燈錄·譚空和尚》:“龍女有十八變,你試一變。”《宋史·李好義傳》:“ 曦 死後若無威望者鎮撫,恐一變未息,一變復生。”《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到了如今,距國初進關時節,曾不百年,風氣為之一變。”

忽若

(1).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2).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詩詞推薦

二十五日為聖母誕辰詣慈寧宮瞻拜感成長句志原文_二十五日為聖母誕辰詣慈寧宮瞻拜感成長句志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