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和尚贊(半身)

作者:釋廣聞 朝代:宋代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

握拳透爪,有臨濟體裁。

輪珠示人,類大顛風格。

不欲露全身,慣無贓考賊。

十地吞聲,二乘動色。

聚一世精神,而用東山暗號。

鼓大地波瀾,而疏東澗正脈。

宜乎百川倒流,天下暴白。

如是模寫,滄溟一滴。

傳金襴,倒剎竿,須是迦葉師兄始得。

詩詞問答

問:大川和尚贊(半身)的作者是誰?答:釋廣聞
問:大川和尚贊(半身)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半身

參考注釋

握拳透爪

《晉書·卞壼傳》:“ 卞壼 拒 蘇峻 ,父子戰死。其後盜發 壼 墓,屍僵,鬢髮蒼白,面如生,兩手悉拳,爪甲穿達手背。”後以“握拳透爪”形容憤怒到極點。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 同甫 《水調歌頭》:‘ 堯 之都, 舜 之壤, 禹 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精警奇肆,幾於握拳透爪,可作中興露布讀。”亦謂誓死抵抗。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婁芳華》:“行路郎君冒昩乃爾,其欺我雙鬟雛穉,不能握拳透爪,徒為嚼齒穿齦邪?”亦作“ 握拳透掌 ”。 宋 蘇軾 《東坡題跋·偶書》:“ 張睢陽 生猶駡賊,嚼齒穿齦; 顏平原 死不忘君,握拳透掌。”

體裁

文學作品的分類,可用多種標準來劃分

示人

讓人知道;讓人看見。 魯迅 《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現在好東西的層出不窮者,一是因為闊人先前陸續偷去的東西,本不敢示人,現在卻得了可以發表的機會。”

大顛

即 太顛 。《漢書·董仲舒傳》:“ 文王 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 閎夭 、 大顛 、 散宜生 等亦聚於朝廷。”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皆 文王 賢臣。”

風格

(1)

(2) 氣度;作風

(3) 某一時期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

具有19世紀後期建築風格的房子

全身

(1) 整個身體

她全身都疼

(2) 外文活字一個字母的長度(m字寬),為破折號一半的短劃線

十地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歷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吞聲

不敢出聲,特指哭泣不敢出聲

二乘

即貳乘。副車。《列子·周穆王》:“ 巨蒐氏 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

佛教語。一般。包括聲聞乘與緣覺乘。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二乘只是方便,大乘才是究竟。”

動色

(1).謂臉上顯出受感動的表情。《後漢書·班彪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 唐 杜甫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絶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閣學》:“公夙知其弊,故上疏詳之, 純皇帝 為之動色。”

(2).謂景色變化。 唐 李邕 《春賦》:“千巖為之動色,萬壑為之流波。”

一世

(1).猶一代。《左傳·昭公元年》:“一世無道,國未艾也。”《戰國策·韓策三》:“ 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 申不害 一世之賢士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夫 匈奴 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新唐書·郭子儀傳贊》:“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

(2).三十年。 漢 王充 《論衡·宣漢》:“ 孔子 所謂一世,三十年也。”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宋史·張詠傳》:“初, 詠 與 青州 傅霖 少同學。 霖 隱不仕, 詠 既顯,求 霖 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 傅霖 請見, 詠 責之曰:‘ 傅先生 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霖 笑曰:‘別子一世尚爾耶?是豈知世間有 傅霖 者乎?’”

(3).一生;一輩子。《史記·魏豹列傳》:“一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裴回悲生離,侷促老一世。”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我與你這把鑰匙,你一世兒吃不了。”《兒女英雄傳》第九回:“這句話要問一個村姑蠢婦,那自然一世也莫想明白了。”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五幕第二場:“就是做一個安順良民,也不枉人生一世。”

(4).舉世;全天下。《莊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呂氏春秋·用民》:“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漢書·禮樂志》:“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 宋 曾鞏 《庫部員外郎知臨江軍范君墓志銘》:“一世之棄,君獨從之;一世之慕,君獨違之。”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東山

(1).《詩·豳風·東山》:“我徂 東山 ,慆慆不歸。” 朱熹 集傳:“ 東山 ,所征之地也。”後因以代指遠征或遠行之地。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 玉汝 有愛妾 劉氏 ,將行,劇飲通夕…… 劉貢父 , 玉汝 姻黨,即作小詩寄之以戲云:‘ 嫖姚 不復顧家為,誰謂 東山 久不歸。’”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此去 東山 又 北山 ,鏡中強半尚紅顏。”

(2).《孟子·盡心上》:“ 孔子 登 東山 而小 魯 。” 趙岐 註:“ 東山 ,蓋 魯 城東之高山。”後因以代指 魯 地。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 齊 魯 ,位下名高人比數……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 東山 一抔土。”

(3).據《晉書·謝安傳》載, 謝安 早年曾辭官隱居 會稽 之 東山 ,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 東山 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 東晉 重臣。又, 臨安 、 金陵 亦有 東山 ,也曾是 謝安 的遊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指隱居或遊憩之地。 唐 王維 《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一:“吾弟 東山 時,心尚一何遠!” 宋 沉遘 《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暫作 東山 去,還期 宣室 來。” 清 趙翼 《秋帆制府輓詩》:“南國烽煙悲遠道, 東山 絲竹渺前塵。”

(4).代指 謝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想像 東山 姿,緬懷 右軍 言。” 清 顧炎武 《上吳侍郎暘》詩:“ 征虜 投壺暇, 東山 賭墅優。”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趙翼 《唐荊川先生讀書處》詩之一:“並世文章無北地,當年聲望此 東山 。” 趙朴初 《何滿子·東山》詞:“悄悄非關多病,三年不見 東山 。花事綢繆風又雨,更兼蜂妒鶯讒。”按,《人民文學》1977年第一期發表時附註云:“時見 * 爪牙講話,矛頭指向 周總理 ,賦此書憤。”

(6).泛指東面的山。 宋 蘇軾 《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清 鄭燮 《道情》之一:“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楊朔 《雪浪花》:“那外國人想雇我的驢去逛東山。”

(7). 春秋 時少數民族 赤狄 別種 東山 皋落氏 的省稱。《國語·晉語一》:“﹝ 晉獻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東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韋昭 註:“ 東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別稱。《南史·何胤傳》:“初, 胤 二兄 求 點 並棲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隱。世號 點 為‘大山’, 胤 為‘小山’,亦曰‘東山’。”

暗號

某一社團、學會或一組織成員之間約定的互相致意、問候或相認時所用的語言或動作

大地

(1)

(2) 地面;地球表面廣闊的土地

大地回春

(3) 代指地球

波瀾

(1) * 浪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起)。——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多用於比喻

文章波瀾起伏

正脈

猶正統,正宗。 宋 戴復古 《題鄭寧夫玉軒詩卷》詩:“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詩家體固多,文章有正脈。”《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父 發 ,博覽羣書,號 牧堂老人 ,以 程氏 《語録》、 邵氏 《經世》、 張氏 《正蒙》授 元定 ,曰:‘此 孔 孟 正脈也。’” 金 元好問 《答潞人李唐佐贈詩》詩:“文章有聖處,正脈要人傳。” 明 李贄 《答耿司寇書》:“恐未可遽以在邦必聞,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儘異學,通非 孔 孟 之正脈笑之也。”參見“ 正統 ”。

百川

江河湖澤的總稱。《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晉 成公綏 《大河賦》:“覽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於 黃河 。” 唐 李白 《公無渡河》詩:“ 大禹 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宋 龔鼎臣 《東原錄》:“四瀆尊於百川,謂其發源而東,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倒流

向上游流,泛指物體向相反的方向流動

堵塞了的管子使得污水倒流進入房屋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暴白

(1).暴露。 宋 陳亮 《三國紀年·荀彧》:“ 齊桓 之心,暴白於 葵丘 之會,賴限於 周 制之不易裂耳。” 明 王守仁 《教條示龍場諸生》:“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

(2).顯揚。 宋 陳亮 《酌古論三·鄧艾》:“自古英偉之士乘時而出佐其君,其所以摧陷堅敵,開拓疆土,使聲威功烈暴白於天下者,未有不本於謀者也。” 宋 洪邁 《容齋續筆·龍且張步》:“是時, 信 ( 韓信 )方為 漢 將,始攻下 魏 代 ,聲威猶未暴白。” 明 宋濂 《鳳陽單氏先塋碑銘》:“公之事皆 濂 所目擊者,苟或有所拘泥而失書,則公之勳業不暴白於世。”

(3).剖白。《元史·世祖紀十一》:“前 要束木 、 阿里海牙 互請鉤考,今 阿里海牙 雖已死,事之是非,當令暴白。”《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今日恩兄被誣,理當暴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我正為暴白心跡,故來與祭。”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模寫

(1).模搨。

(2).照原樣描繪。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四:“ 黃筌 黃居寀 蜀 之名畫手也,尤善為翎毛。其家多養鷹鶻,觀其神俊以模寫之,故得其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鬼董》:“模寫 釋 氏而不克肖。”亦謂仿照。《梁書·蕭恭傳》:“廣營第宅,重齋步櫩,模寫宮殿。”

滄溟

(1).大海。《漢武帝內傳》:“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唐 元稹 《俠客行》:“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一泛滄溟,即暈眩嘔噦,不能行立。” 趙朴初 《憶江南》詞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滄溟。”

(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一折:“天地為盟,上有滄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爭朝》:“邊城塵土暗滄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陳夢雷 《登屴崱峰》詩之二:“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一滴

(1).液體的一個小點。舊題 漢 郭憲 《洞冥記》卷三:“剉以釀酒,名曰桂醪。嘗一滴,舉體如金色。” 唐 韓偓 《秋霖夜憶家》詩:“不知短髮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 宋 方鳳 《金華游錄》:“有卷石,小竅指面大,有水正滴竅中,名仙人硯滴。候片時,纔一滴。”

(2).一點兒,表示少量。《關尹子·四符》:“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歘無起滅爾。” 茅盾 《子夜》十七:“驀地,他站了起來,冷冷地獰笑。最後一滴力又回到他身上了。”

金襴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古尊宿語錄》卷二:“世尊傳金襴外,別傳何法?”

剎竿

剎柱。寺前的幡竿。《五燈會元·西天祖師·阿難尊者》:“一日問 迦葉 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箇甚么?’ 迦葉 召 阿難 , 阿難 應諾。 迦葉 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清 唐孫華 《東林寺》詩:“剎竿無傾頽,蓮宇復增拓。”

須是

(1).必須;定要。強調某種情況。《宣和遺事》後集:“須是忍耐強行,勿思佗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我本為葬父,故此賣身,須是完葬事過,才好去得。”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表演須有目的:須是使得觀眾在看了表演之後,對於人生,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2).本是。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我須是讀書人凌雲豪氣,偏遇這潑虔婆全無顧忌。”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一折:“你本是 趙盾 家堂上賓,我須是 屠岸賈 門下人。” 明 高明 《琵琶記·糟糠自厭》:“爹媽休疑,奴須是你孩兒的糟糠妻室。”

(3).總是;終是。 元 楊顯之 《瀟湘雨》第一折:“雖然俺心下有,我須是臉兒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第五來 歡郎 雖是未成人,[ 歡 ]俺呵,打甚么不緊,[ 旦 ]須是 崔 家後代孫。”

迦葉

(1). 釋迦 弟子以 迦葉 為名者五人,經論中單稱 迦葉 是指 摩訶迦葉波 ,他年高德劭,稱為 大迦葉 。 釋迦 歿後佛教結集三藏時,他是召集人兼首座。 中國 禪宗又說他是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 李善 註:“ 大迦葉 比丘,是 釋迦牟尼佛 大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是時 迦葉 告諸眾曰:‘ 如來 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 元 耶律楚材 《太陽·利道拔生》詩:“箇箇既知 迦葉 富,人人休怨 釋迦 慳。” 清 杜濬 《長乾阿育王寺》詩:“世尊悲下界, 迦葉 笑層顛。”

(2).借指佛教禪宗。因 迦葉 被認為是 中國 禪宗初祖,故稱。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本自依 迦葉 ,何曾藉 偓佺 。” 清 王戩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韻》:“身尚依 迦葉 ,足真踐 箕 潁 。”

(3).佛教指 釋迦佛 以前的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卷十三。

師兄

(1) 稱先與自己從同一個師父學習的人

(2) 稱師父的兒子中年齡比自己大的人

(3) 稱父親的徒弟中年齡比自己大的人

(4) 舊時對和尚的尊稱

詩詞推薦

  • 初夏

    張耒宋代〕南風吹筍成修竹,園林一番新陰綠。足愁多病少歡娛,感時念遠傷幽獨。遙山林外知何處,倦客樓頭空極目。悲笳
  • 雜曲歌辭。少年行三首

    李白唐代〕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因聲魯句踐,爭情勿相欺。五陵
  • 春日魯子湛書堂賞花同黎建和鄭明宰黃茂明分賦·其三

    李之世明代〕澗戶平臨萬壑霞,幽棲贏得傍山家。當門自種相思樹,繞砌全開並蒂花。
  • 九月九日魏衍見過

    陳師道宋代〕節里能相過,談間可解憂。致疏君未肯,得此我何由。語到君房妙,詩同客子游。一經從白首,萬里有封侯。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 頌十玄談玄機

    釋印肅宋代〕豈與塵機作擊留,有為何日得功周。除非無我無不見,體用全通得自由。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 怨歌行

    曹植魏晉〕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 劉克莊宋代〕深林不語抱幽貞,賴有微風遞遠馨。開處何妨依蘚砌,折來未肯戀金瓶。孤高可挹供詩卷,素淡堪移入臥屏。莫笑
  • 辭朝

    胡銓宋代〕不踏金堤新築沙,卻尋寂寞紫雲家。一春弦管花間鳥,半夜笙歌水底蛙。榮悴安時猶竹柏,行藏有待豈匏瓜。獨醒
  • 題竹閣

    許景衡宋代〕西岑僧舍知多少,竹閣巍然鹿苑中。蠟屐登臨非俗客,石床宴坐屬詩翁。黃金階砌紛紛月,碧玉窗欞細細風。千里
  • 初夏閒居

    陸游宋代〕煮酒青梅次第嘗,啼鶯乳燕占年光。蠶收戶戶繅絲白,麥熟村村搗麥香。民有褲襦知歲樂,亭無桴鼓喜時康。未嘗
  • 麥秀歌

    朱純明代〕周道蕩蕩,行邁靡靡。載瞻故都,中心傷只。麥漸漸兮黍油油,宮室圯兮為荒墟,誰為此禍兮狡童之尤。
  • 啜粥

    吳應雷明代〕飢年嗟食玉,新稼喜登場。薄用為糜粥,貧宜惜稻粱。老夫兼煖胃,黃口亦充腸。一七松窗下,應知意味長。
  • 送同年張明遠之興州掾

    黃庶宋代〕赤髭苦顏貌,我怪意氣揚。人曰黜文登,茲事可降霜。歸來臥詩書,藜藿甘肉粱。乃知吾同升,喜此剛肺腸。甘脆
  • 大樹

    袁枚清代〕繁枝高拂九霄霜,蔭屋常生夏日涼。葉落每橫千畝田,花開曾作六朝香。不逢大匠材難用,肯住深山壽更長。奇樹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 送汪時法歸金華

    呂祖儉宋代〕霽虹解纜動江聲,風不隨人舟易橫。咫尺青泥含淡月,何時相對話平生。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 大中祥符五嶽加帝號祭告八首

    佚名宋代〕鍾石既作,俎豆在前。雲旗飛揚,神光肅然。當駕飈欻,來乎青圓。言備縟禮,享茲吉蠲。
  • 聞報

    王漸逵明代〕賀蘭西去接洮臨,河套經年擄寇侵。上將獨擎金斗印,司農方進玉關箴。銀河斷送砧聲切,銅柝初傳朔氣深。昨夜
  • 次韻楊廉夫冶春口號八首·其七

    顧盟元代〕綠暈雙蛾新畫眉,風流堪賦比紅兒。繡窗無人解春意,行傍辛夷折柳枝。
  • 虞美人·殘燈風滅爐煙冷

    納蘭性德清代〕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閒愁總付
  • 游虎丘山寺

    黃庚宋代〕滄生偷得片時間,古寺尋僧借景看。樓閣倚雲山氣濕,轆轤卷水澗聲寒。地埋吳劍痕猶在,碑刻唐詩字未漫。寄榻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
大川和尚贊(半身)原文_大川和尚贊(半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