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篇原文
黃葛生幽阻,蒙茸引蔓長。
溪風翻葉青,岩露湛花黃。
既不逞艷姿,亦弗鬥奇芳。
越人持剪刀,采歸承以筐。
細緝乃分縷,薄煮仍用湯。
精絺粗者綌,成匹別置藏。
待賈鬻市中,稱體為衣裳。
盛暑雖鬱燠,著之自生涼。
有具易其備,聞諸子淵王。
詩詞問答
問:黃葛篇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黃葛篇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三
2. 去聲
參考注釋
黃葛
(1).葛之一種。莖皮纖維可織葛布或作造紙原料者。《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前溪歌七》:“黃葛生爛熳,誰能斷葛根。” 唐 李白 《黃葛篇》:“黃葛生 洛溪 ,黃花自綿冪。” 王琦 註:“葛草,延蔓而生,引長二三丈,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莖亦青色。取其皮漚練作絲,以為絺綌。謂之黃葛者,是取既成絺綌之色而名之,以別於蔓草中之白葛、紫葛、赤葛諸名,不致相混耳。七八月開花成穗,纍纍相承,紅紫色。”
(2).葛布。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白羅袍袴啟》:“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 倪璠 注引《吳越春秋》:“ 越王 自 吳 還國,勞身苦心,懸膽於戶,出入嘗之。知 吳王 好服之被體,使國中男女入山采葛,作黃紗之布以獻之。 吳王 乃增 越 之封, 越國 大悅。采葛之婦傷 越王 用心之苦,乃作《苦之何》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換葛紗》:“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至處暑日止,百官皆服萬絲帽、黃葛紗袍。”借指亡國之君主。 明 夏完淳 《大哀賦》:“烏衣則披綸揮羽,黃葛則懸膽臥薪。”
幽阻
(1).奧深險阻。亦指奧深險阻之地。 漢 傅毅 《雅琴賦》:“歷嵩岑而將降,睹鴻梧於幽阻。”《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元年》:“ 浙 東山海幽阻,可以計取,難以力攻。”
(2).幽深偏僻。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山澗幽阻,音塵闊絶,忽見諸讚,嘆慰良多。” 宋 葉適 《奉賦德修西充大夫成都新園詠歸堂》之一:“誓言違市朝,卜宅近幽阻。”
蒙茸
蓬鬆;雜亂的樣子
雜花蒙茸
蒙茸山麓。——〔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花黃
古代婦女的面飾。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
對鏡貼花黃。——《樂府詩集·木蘭詩》
不逞
失意,不得志
艷姿
亦作“豓姿”。艷美的風姿。 漢 張超 《誚青衣賦》:“彼何人斯,悅此豓姿。”《三國志·吳志·華覈傳》:“且美貌者不待華采以崇好,艷姿者不待文綺以致愛。” 唐 孟郊 《巫山曲》:“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元 趙孟頫 《病中春寒》詩:“仲春尚寒氣,林花無艷姿。”
鬥奇
亦作“鬭奇”。亦作“鬪奇”。以奇妙取勝。 唐 文丙 《牡丹》詩:“萬物承春各鬭奇,百花分貴近亭池。” 元 房皞 《讀杜詩》詩:“後學為詩務鬪奇,詩家奇病最難醫。”
越人
(1).疏遠的人。《商君書·修權》:“故 堯 舜 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於治亂之道也。” 宋 蘇洵 《兵制》:“及於 五代 , 燕 帥 劉守光 又從而為之,黥面湼手之制,天下遂以為常法,使之判然不得與齊民齒,故其人益復自棄,視齊民如越人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以天潢貴胄之近,而漠然如越人之視,亦可謂無心肝人矣。”
(2). 戰國 時名醫 扁鵲 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姓 秦 氏,名 越人 。”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故 越人 見 齊桓 不振之徵於未覺之疾, 箕子 識 殷 人 鹿臺 之禍,於象箸之初。” 宋 蘇軾 《和劉道原詠史》:“ 吳 客漫陳《豪士賦》, 桓侯 初笑 越人 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海石》:“久不晤,豈精 越人 術耶?”
剪刀
切斷布、紙、繩等東西用的鐵制用具,兩刃交錯,可以開合
賈鬻
買賣。《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凡斯五交,義同賈鬻。” 李善 註:“ 杜預 《左氏傳》注曰:‘賈,買也。’ 鄭眾 《周禮》注曰:‘鬻,賣也。’”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四:“余嘗謂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非市井卜相之流,用以賈鬻取貲者。” 元 姚燧 《烏木杖賦》:“昔賈鬻鞭梔,蠟其膚,市者一濯,已呈蒼枯。”
稱體
合身。《水滸傳》第二三回:“取出一箱緞匹綢絹,門下自有針工,便叫做三人的稱體衣裳。”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引 清 侯光第 《山塘竹枝詞》:“當鑪十五髩堆鴉,稱體單衫淺碧紗。” 郭小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詩:“他們身穿不稱體的草綠色軍服。”
衣裳
衣服的通稱
身上衣裳。——唐· 白居易《賣炭翁》
與衣裳。——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淚滿衣裳。——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振衣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盛暑
大熱天;酷暑
隆冬盛暑,未嘗少閒
鬱燠
(1).悶熱。《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 李周翰 註:“鬱燠,熱也。”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四》引作“鬱懊”。
(2).煩悶。《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唯見孤山淼漫,迴盼故鄉,拭淚沾衣,心懷鬱燠。”
諸子
先秦時期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或他們的著作
諸子及經史。——明· 顧炎武《復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