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霜天步涼月,清影上樓白。
邀歡命儔侶,金杯當皓魄。
舉袖翻露滋,引商入雲逖。
萬室煙火收,四顧天寂歷。
樓高參正中,境峭思方益。
人生良宴會,三五不常獲。
偶愜方成歡,貪趨寧為適。
平時所經游,俯仰成今昔。
氣緣覽眺高,情由拘攣側。
參軍美情性,沈侯固遠識。
酒至每自斟,興來呼五塞。
而予不解飲,強半聊自力。
即事真堪咋,拍肩比莫逆。
火明樓下山,賓散湖上鷁。
今夕雖同游,明朝各異即。
不作久流連,因以長相憶。
詩詞問答
問:《同沈兵憲狄參戎登嘉善西城玩月》的作者是誰?答:史朝宜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槜李詩系卷四十
參考注釋
霜天
指嚴寒的天空;氣溫低的天氣(多指晚秋或冬天)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毛 *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涼月
(1).秋月。 南朝 齊 謝朓 《移病還園示親屬》詩:“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二:“緑楊有意簷前舞,涼月多情海上來。” 清 納蘭性德 《河瀆神》詞:“涼月轉雕闌,蕭蕭木葉聲乾。”
(2).七月的異名。《事物異名錄·歲時·七月》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蘭秋、涼月。”
清影
清朗的光影;月光。 三國 魏 曹植 《公宴》詩:“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 唐 羊滔 《游爛柯山》詩之二:“亙壑躡丹虹,排雲弄清影。” 宋 張先 《相思兒令》詞:“願教清影長相見,更乞取長圓。”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其( 楊詠泰 )詩云:‘……書完含笑顧清影,一刻千秋此俄頃。攜兒挈女完所天,長別金閨藏金井。’”
邀歡
尋求歡樂。 唐 高適 《陪竇侍御泛靈雲池》詩:“乘興宜投轄,邀歡莫避驄。” 明 陳所聞 《月雲高·花下遲王美人不至》曲:“花明春盡,邀歡載尊酒。”
儔侶
(1).伴侶;朋輩。 三國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一:“徘徊戀儔侶,慷慨高山陂。”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二:“村深絶賔客,窗晦無儔侶。” 蘇曼殊 《耶婆堤病中伏枕奉答兼呈曠處士》詩:“遠行戀儔侶,此志常落拓。”
(2).指結為伴侶或朋友。
金杯
(1).指凹形銅鏡。《淮南子·天文訓》“故陽燧見日則燃為火” 漢 高誘 註:“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 清 孫詒讓 正義:“ 高氏 雲‘金杯無緣’,即窐鏡之形,非真用杯也。”
(2).泛指精美的杯子。 唐 盧照鄰 《秋霖賦》:“繡轂銀鞍,金杯玉盤,坐臥珠璧,左右羅紈。”
(3).指金質獎盃。如: 巴西 隊捧回了足球錦標賽的金杯。
皓魄
明月。亦指明亮的月光。 唐 權德輿 《奉酬從兄南仲見示十九韻》:“清光杳無際,皓魄流霜空。” 宋 朱淑真 《中秋玩月》詩:“清輝千里共,皓魄十分圓。”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閨永嘆》:“敗葉秋殘,皓魄陰生,青鏡塵空,梅花子另,虛卻團圞景。” 清 陳維崧 《月下笛·本意》詞:“今夕何年?滿天皓魄,一輪圓碧。”
引商
指 明 清 二代繳納引稅後取得地區專賣權的鹽商。《清史稿·食貨志四》:“引商有專賣域,謂之引地。”
煙火
(1) 火和煙
嚴禁菸火
滿面塵灰煙火色。——唐· 白居易《賣炭翁》
(2) 熟食
不食人間煙火
(3) 煙花
教賁四叫花兒匠來,做幾架煙火。——《 * 》
(4) 祭祖時點的香火,借指後嗣
(5) 指烽火
顧天
謂順乎上天旨意。 晉 陸雲 《盛德頌》:“在昔上帝,乃眷多方,肅雍寶命,鑒民顧天。”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於皇上帝,子惠我民。孰堪顧天,惟聖與仁。”
寂歷
(1).凋零疏落。《文選·江淹〈王徵君微〉詩》:“寂歷百草晦,欻吸鵾雞悲。” 李善 註:“寂歷,彫疏貌。”一說閒曠貌,見 呂向 注。 宋 陸游 《游萬里橋南劉氏小園》詩:“我歸門復掩,寂歷掛斜陽。” 黃藥眠 《黃花崗的秋風暮雨》:“寂歷的黃花夾著細雨飄零,守墓的園丁深鎖園門何去?”
(2).猶寂靜;冷清。 南朝 梁 江淹 《燈賦》:“冬膏既凝,冬箭未度,悁連冬心,寂歷冬暮。” 唐 孟郊 《過彭澤》詩:“揚帆過 彭澤 ,舟人訝嘆息。不見種柳人,霜風空寂歷。” 金 邊元鼎 《晚行》詩:“隔浦行聞晚寺鐘,斷坡寂歷對寒松。” 清 錢謙益 《梅圃谿堂》詩:“梅花村落傍漁莊,寂歷繁英占草堂。”
高參
級別或才能高的參謀人員
身邊有幾個高參出謀劃策
正中
(1) 最激烈的或最活躍的部分或階段
大生產者…處於這種潮流的正中
(2) 正當中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宴會
會聚宴飲
款留宴會。——《廣東軍務記》
三五
(1).謂十五天。《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後以指農曆月之十五日。《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 宋 賀鑄 《侍香金童》詞:“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欄乾,斷腸千里。” 清 林則徐 《中秋眺月有作》詩:“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 宋 李清照 《永遇樂》詞:“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宋 劉辰翁 《永遇樂·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詞為之涕下》詞:“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3).謂十五歲。 晉 陶潛 《雜詩》之十二:“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飛燕篇》:“可憐女兒三五許,丰茸惜是一園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闓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芳辰三五,方 洛陽 而自嬌;闌乾十二,弔 姮娥 而微嘆。”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謂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史記·天官書論》:“為國者必貴三五。” 司馬貞 索隱:“三五,謂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
(5).指三皇五帝。《楚辭·劉向<九嘆·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範》之辟紀。” 王逸 註:“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 宋 歐陽修 《憎蚊》詩:“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錢謙益 《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留務序》:“主上神聖,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辭·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 彭鹹 以為儀。” 王逸 註:“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註:“ 戰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記·天官書論》:“為天數者,必通三五。” 司馬貞 索隱:“案:三謂三辰,五謂五星。” 晉 葛洪 《抱朴子·勖學》:“考七耀之盈虛,步三五之變化。”《雲笈七籤》卷二十:“九靈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黃庭內景經·五行》:“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 梁丘子 註:“《玄妙經》云: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為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懷五行,故曰三五……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遠,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欽立 註:“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義、禮、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詩·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漢 鄭玄 箋:“協和伐 殷 之事,謂合位三五也。” 孔穎達 疏:“言正合會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歲、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謂之五位。星、日、辰在北,歲在南,月在東,居三處,故言三所。”《漢書·敘傳上》:“東厸虐而殲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東厸, 紂 也。殲,盡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國語》歲、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謂歲、日、月、辰、星也。三所,謂 逢公 所憑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經緯也。”
(11).指三田五臟。《黃庭內景經·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間,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註:“謂八景及二十四真神營護人身,則三田五藏真氣調柔無災病也。”
(12).九宮術謂三生五死。《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 李善 註:“《抱朴子·軍術》曰:大將軍當明案九宮,視年在宮,常就三居五;五為死,三為生,能知三五,橫行天下。” 唐 劉禹錫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獨善雞鳴、彈長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參見“ 九宮 ”。
(13).指參宿和昴宿。《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三五,舉其數也;參昴,著其名也。”舊說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傳:“三,心;五,噣。四時更見。”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天漢迴西流,三五正從橫。”
(14). 晉 時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區實行五丁抽三制,後因稱發人征役為“三五”。《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師之備, 並 、 朔 、 秦 、 雍 嚴西討之資, 青 、 冀 、 幽州 三五發卒。”《宋書·孝義傳·孫棘》:“ 世祖大明 五年,發三五丁,弟 薩 應充行。”《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又 梁 興以來,發人征役,號為三五。”
(15).約舉之數。表示數目不多。 唐 李白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還西京》詩:“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水滸傳》第二回:“ 朱武 、 陳達 、 楊春 三個頭領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柵,只帶三五個做伴。” 清 朱彝尊 《<騰笑集>自敘》:“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 沉從文 《生存》:“長案旁坐下了三五個車夫。”
謂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所統郡縣,便普三五;鹹依舊格,以赴戎麾。” 胡之驥 匯註:“三五,猶《孫子兵法》所謂三令五申之教。”
不常
(1).不固定。《書·伊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 傳:“天之禍福惟善惡所在,不常在一家。” 漢 張衡 《西京賦》:“不常厥土, 盤庚 作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
(2).異常;反常。《晏子春秋·諫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諸侯。” 吳則虞 集釋引 蘇輿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為笑於諸侯。” 元 元懷 《拊掌錄》:“畫人物不常,鳥或四足,獸或兩翼,人或儒冠而僧衣。”
(3).不平凡;卓越。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四:“夜夢一女,年可十七八,顏色不常。”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習鑿齒 史才不常, 宣武 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 荊州 治中。”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去國時雖久,安邦志不常。”
(4).時常。《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 焦氏 ﹞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不常賞賜小東西。”
(5).猶無常。死的婉辭。 唐 韓愈 《祭故陝府李司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
成歡
(1).猶盡歡。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2).謂男女歡會。
平時
(1) 通常的普通的時候(區別於特定的或非常時候)
(2) 指平常時期(區別於非常時期,如戰時、戒嚴時)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今昔
現在和過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對比
覽眺
極目遠望
覽眺寰宇
情由
事情的經過及其原由
拘攣
(1) 肌肉收縮,不能自如伸展
(2) 拘束;拘泥
拘攣古法
參軍
中國古代諸王及將帥的幕僚,官名
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三國演義》
美情
善意;美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昨日多蒙娘子美情,拾還遺金,今日特來造謝。”《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爹爹既有這段美情,俟至 蘇州 稟過父母,然後行聘便了。”
遠識
深遠的見識;遠見
自斟
(1).酌酒自飲。 晉 陶潛 《和郭主簿》之一:“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宋 劉克莊 《還黃鏞詩卷》詩:“暮年誰可談茲事,盎有村醪且自斟。”
(2).自行裁酌。 宋 蘇軾 《和陶郭主簿》之一:“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強半
過半;大半:去者強半|浮生滿百今強半|民強半餓死。自力
靠自己的力量;儘自己的力量
自力設計
即事
(1).任事;作事。《史記·封禪書》:“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續資治通鑑·宋寧宗慶元四年》:“樞密使 襄 ,請用步卒穿濠築障……軍民並役,又募飢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
(2).面對眼前事物。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宋 王安石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詩:“即事有哀傷,山川自如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即事興情,因而成賦。”
(3).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
(4).多用為詩詞題目。如 唐 杜甫 《草堂即事》詩, 宋 辛棄疾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詞, 郭沫若 《南水泉即事》詩等等。
拍肩
輕拍別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愛護。 清 唐孫華 《雙鳳村居詩以志之》:“拍肩同輩多零落,隴畔何人許耦耕?” 清 唐孫華 《題眼醫何藏之小照》詩:“拍肩羣瞽世何限,補救造化天無功。”
莫逆
指兩人意氣相投,交往密切友好
明樓
(1).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樓。樓中立帝廟謚石碑,下為靈寢,明樓前有石几筵。 清 顧炎武 《再謁孝陵》詩:“突兀明樓峙,呀庨御殿開。”《清史稿·禮志五》:“ 鹹豐 元年謁 東陵 ……入門皆由左,至明樓前行禮。”
(2).碉樓。舊時北方鄉居,樓房蓋瓦者為暗樓;上層作雉堞形,供候望偵伺用者,稱為明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有人使童子登三層明樓上。”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 常守福 ,矯捷絶倫。少時嘗見其以兩足掛明樓雉堞上,倒懸而掃磚綫之雪,四圍皆淨。”
下山
地下採礦時挖掘的沒有直通地面出口的傾斜巷道,主要用來由下向上運送礦石
今夕
今晚;當晚。 晉 左思 《蜀都賦》:“樂飲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韓愈 《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詩:“況當今夕圓,又以嘉客隨。” 郭沫若 《落葉》:“風雨瀟瀟著的今夕。”
同游
見“ 同游 ”。
亦作“ 同游 ”。1.互相交往。《國語·齊語》:“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荀子·法行》:“ 曾子 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這兩位先生同里,少同學,長同游,壯同事。”
(2).一同遊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捷悟》:“ 王東亭 作 宣武 主簿,嘗春月與 石頭 兄弟乘馬出郊,時彥同游者連鑣俱進。”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 。”
(3).指同游者;同伴。 唐 許渾 《秋思》詩:“琪樹西風枕簟秋, 楚 雲 湘 水憶同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海公子》:“﹝ 張生 ﹞開尊自酌,恨無同游。”
明朝
〈方〉∶明天
不作
(1).不興起;不興盛。《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孔穎達 疏:“不作,謂不動作也。”《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 趙岐 註:“不作,聖王之道不興。”《韓詩外傳》卷三:“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文選·班固<兩都賦序>》:“昔 成 康 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李善 註:“作,興也。”
(2).不耕作;不寫作。《史記·趙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一:“詩人長不作,千載尚風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許。《老殘遊記》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帶兵器,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
流連
依戀而捨不得離去。一作“留連”、“流漣”
流漣荒亡,為諸侯憂。——《孟子·梁惠王下》
游九京者,亦流漣於隋會。——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
流連夜市
相憶
相思;想念。《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前蜀 韋莊 《謁金門》詞之二:“空相憶,無計得傳訊息。”《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深閨只是空相憶,不見關山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