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大王(2)
父子關係惡化畢竟於國於王室都不利,做父親的便想用娶親來束縛兒子那桀驁不馴的個性。不料竟由此引發一場風波。
威廉決定讓兒子和奧地利女皇的侄女伊莉莎白·克麗斯蒂娜訂婚,以此穩定鄰邦關係。而王后德羅蒂婭卻執意反對,她想讓兒子親上加親,娶英國公主為妻。年輕的弗里德里希在母后的影響下從小就傾慕英國的表妹。因此,他抗拒父王的決定。
1730年8月,弗里德里希趁隨父王到安斯已赫巡視的機會,企圖逃離普魯士,經由法國去英格蘭。那一天,他與摯友凱特剛一騎馬動身,就被父王派的人盯上了,將要到達邊境時就被擒獲,當時威廉國王正在萊茵河的遊艇上,接到這一訊息龍顏大怒。父子一見面,威廉就不容分說要當場處死兒子,幸虧侍臣們苦苦哀求,才算留下太子一命。父王怒氣未消,下令把弗里德里希關進庫斯特林要塞。年僅18歲的王子備嘗鐵窗生活之苦。囚房內只有一張床和兩把椅子,平日只準他讀聖經和讚美詩。為防止他 * ,吃飯時只給他木製餐具,沒有刀叉。父王還要求召開“特別軍事法庭”,準備以軍法會審把兒子處死。這可怕的訊息不脛而走。駐普魯士的各國公使大為震驚,聯合起來為弗里德里希請命。一名普魯士老將軍跪在國王面前苦諫,願以自己的老命代太子去死。可是頑固的威廉國王不為所動,最後還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出面講情,他才打消了判處兒子死刑的想法。
年輕的王子並未因自己被免除死罪而放下心來,因為他的“同謀者”凱特卻被判處極刑。為此,弗里德里希痛不欲生,整整哭泣了兩個小時,嘴裡還不住地叨念著:“讓父王殺掉我吧!這不關凱特的事!只要能救他,我情願自己去死!”但父王根本不加理睬,他不僅要處死凱特,還要當著兒子的面施刑。
1730年11月6日黃昏,幾個刀斧手押著凱特來到王子鐵窗前的臨時刑場。弗里德里希抓住囚牢的窗欄,絕望地大喊:“親愛的凱特,原諒我吧!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諒我一千次!”凱特高聲答道:“請不要提原諒,我的王子,我為您萬死不辭!”還未等到站在他身後的牧師祈禱完畢,凱特已經首級落地了。弗里德里希目睹這慘景,頓時昏倒在牢房裡。威廉國王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是要“徹底撕碎兒子的心,從而醫治他的精神”。
牧師交給弗里德里希一封凱特臨刑前留下的親筆信,上面寫著:“王子殿下,請服從神命,遵守父王之教誨,進而成為一代賢君,使普魯士臍身於富強之林!如能這樣,凱特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弗里德里希深為感動,決心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為重,拋棄與父王的個人恩怨。他動筆給父王寫了一封,‘富於感情”的家信,請求“最寬厚的國王和最慈愛的父親恕罪”。還表示完全順從父王安排的婚事。威廉接信後轉怒為喜,不僅釋放了兒子,而且還及時為他完婚,準許王儲酌情與新娘在萊茵斯貝格宮自由自在地生活。
萊茵斯貝格宮是遠離都城的離官,風光明媚,氣候宜人。弗里德里希在那裡心情舒暢地生活了4年。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自在地研習法國文學和藝術。他常常邀集志趣相同的朋友,或高談闊論,或吟詩奏樂,或暢遊於綠草如茵的亭園之間,他稱自己是“啟蒙運動的朋友”,尤其崇拜作為啟蒙運動旗手的法國大文豪伏爾泰。這一段逍遙自在的生活,孕育了他日後稱雄歐洲的宏大氣魄。
1740年5月,威廉國王剛滿52歲,就因病逝世了,28歲的弗里德里希繼位普魯士國王,號稱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討厭父王的狂暴性格,在興趣愛好上也格格不入,但有一點父子倆卻如出一轍,即相信軍隊,崇尚武力。他迅速擴大和加強了父親留下的軍隊,為進一步向外擴張做好準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