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士無雙,記附驥顯名,秘殿揮毫曾秉燭; 輔相兩朝勛第一,悵攀龍余痛,神霄扈蹕竟騎箕。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天人三策士無雙,記附驥顯名,秘殿揮毫曾秉燭;
下聯:輔相兩朝勛第一,悵攀龍余痛,神霄扈蹕竟騎箕。

對聯備註:

(清-周天霖《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天人三策

《漢書·董仲舒傳》載: 武帝 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 仲舒 以賢良對策。以“天人感應”說為其對策要旨,所對凡三,世稱“天人三策”。說明“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 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仲舒 所對,為 武帝 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局面

無雙

[alone;unrivalled;matchless;unparalleled] 沒有可相比的;獨一無二

精妙世無雙。——《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程藝天下無雙。——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附驥

[be famous on the strength of famous people;follow sb.'s lead;ride on sb.'s coattail to success] 蚊蠅叮附馬尾而遠行,比喻攀附權貴而成名。也說“附驥尾”

顯名

(1).顯耀的名聲。《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且夫救 魯 ,顯名也;伐 齊 ,大利也。” 明 劉基 《郁離子·魯般》:“甚矣,仁義之莫彊於天下也,五伯假之而猶足以維天下,而獲天下之顯名。”

(2).顯揚名聲;名聲顯揚。《管子·輕重丁》:“是民上則無功顯名於百姓也,功立而名成。”《後漢書·宣秉傳》:“少修高節,顯名三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詔濱 河 郡國,置 河 堤員吏,如 西京 舊制。 景 由是顯名。”

秘殿

奧深的宮殿。 唐 李華 《含元殿賦》:“其後則深闈祕殿,曼宇疏楹。” 唐 皇甫冉 《華清宮》詩:“鑿山開祕殿,隱霧閉仙宮。” 宋 秦觀 《代程給事乞致仕表》:“遂叨蘭省之秩,仍忝祕殿之名。”

揮毫

[write or draw with a writing-brush;put pen to paper;wield one's writting brush] 寫毛筆字或作畫

此君動輒揮毫於人前

揮毫題字

秉燭

謂持燭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內室,秉燭看書。”《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丫頭秉燭伺候。”

輔相

(1).輔助幫助。《易·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孔穎達 疏:“相,助也。當輔助天地所生之宜。”《晉書·陶侃傳論》:“古者明王之建國也,下料疆宇,列為九州,輔相立功,咨於四岳。”《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荊公 哄他道:‘見在朝中輔相天子。’” 嚴復 《論世變之亟》:“於是裁成輔相,而置天下於至安。”

(2).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記·孔子世家》:“王之輔相有如 顏回 者乎?” 唐 韓愈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愈 聞 周公 之為輔相,其急於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髮。” 清 龔自珍 《農宗》:“古之輔相大臣盡農也,則 周 之庸次比耦之亞旅歟?” 章炳麟 《訄書·冥契》:“天子之於輔相,猶縣令之於丞尉。”

兩朝

(1).指前後兩個君主統治的兩代王朝。《南齊書·王儉傳》:“臣逢其時,而叨其位,常總端右,亟管銓衡。事涉兩朝,歲綿一紀。” 唐 杜甫 《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舊唐書·韓弘傳》:“及 齊 、 蔡 賊平,勢屈入覲,兩朝寵待加等, 弘 竟以名位始終,人臣之幸也。”

(2).指兩個國家。《宋史·宇文昌齡傳》:“送 遼 使至 雄州 ,當宴,從者不待揖而坐, 昌齡 誚其使曰:‘兩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後坐,此禮渠可闕邪?’”

第一

(1) [the first (1st);firstly;primarily;at the head;in the first place]∶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first;most important]∶首要的,最重要

質量第一

攀龍

見“ 攀髯 ”。

余痛

大痛之後未全部消失的痛楚。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信不甚長,大約還有被冤為‘反革命’的余痛罷。”

神霄

(1).道教謂九天中之最高者。《宋史·方技傳下·林靈素》:“既見,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

(2).仙境,天庭。 明 劉基 《題紫虛觀用周伯溫韻》:“傳聞仙子常時到,應是神霄有路通。”

(3).謂神靈消失而不可復見。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文選·洛神賦》作“神宵”, 李善 註:“宵,化也。”

扈蹕

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蹕,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 唐 韋嗣立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 渭 渚傍。”《舊五代史·世襲傳·李茂貞》:“ 朱玫 之亂, 唐僖宗 再幸 興元 , 文通 扈蹕 山南 ,論功第一。” 宋 陸游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清 龔自珍 《滿江紅·代家大人題蘇刑部<塞山奉使卷子>》詞:“我亦高秋三扈蹕,穹廬落日鞭絲驟。”

騎箕

見“ 騎箕尾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