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信服夷蠻,以清廉率僚屬,以經義陶國家人才,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古今三事備; 於遭逢征有守,於疑謗見率真,於退休示深沉學問,知微知章知止,當與廣受二疏齊。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以敬信服夷蠻,以清廉率僚屬,以經義陶國家人才,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古今三事備;
下聯:於遭逢征有守,於疑謗見率真,於退休示深沉學問,知微知章知止,當與廣受二疏齊。

對聯備註:

(清-任湘傑《挽郭嵩燾聯》)

參考注釋

敬信

[respect and believe] 尊重崇信

油然而生敬信之心

夷蠻

古代對東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稱。《史記·太史公自序》:“嘉 句踐 夷蠻能脩其德,滅強 吳 以尊 周 室,作《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微嫂之力,化為夷蠻。” 明 劉基 《過閩關》詩之四:“驛路高低過嶺關,兠離人語雜夷蠻。”

清廉

[honest and upright] 清白廉潔

僚屬

[entourage;staff;officials subordinate to sb.in authority] 指貴族或大官的隨員或職員

日與賓客僚屬痛飲,未嘗醒。——《新唐書·崔鹹傳》

經義

(1) [Confucian classics argumentation]∶經籍的義理

明經義諳雅故。——清· 袁枚《祭妹文》

(2) [one imperial examination course]∶科舉考試的一種科目,以經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家人

(1) [one's family members]∶家庭成員

家人團聚

(2) [servant]∶舊稱僕人

(3) [common people]∶指平民

立德

樹立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孔穎達 疏:“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 幽 厲 之為天子,不如 仲尼 之為陪臣也。” 清 錢謙益 《戶科給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給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為之。”

立功

[do a deed of merit;do a meritorious deed;make contribution;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建功勞;做出貢獻

為國立功

立言

[expound one's ideas in writing; achieve glory by writing] 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亦指著書立說

不朽

[live] 存在於人類的記憶或記載

人類願望通過他的行動而不朽,這是建立金字塔的特徵

古今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三事

(1).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正德利用、厚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 孔穎達 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當諧和之。”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由是五穀歲登,百瑞時見,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 《辨詩》:“《九歌》者與六詩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此則山川之頌,江海之賦,皆宜在《九歌》後。”

(2).三件事。所指隨文而異。指倡德、和亂、終齊。《逸周書·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亂,三終齊。”

(3).三種官職。《書·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三事,三職也。為任人、準夫、牧夫之職,故曰‘作三事’。”

(4).指三公。《詩·小雅·雨無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穎達 疏:“三事大夫為三公耳。”《漢書·韋賢傳》:“天子我監,登我三事。” 顏師古 註:“三事,三公之位,謂丞相也。”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二十:“令君子潔白,位登三事。” 唐 許渾 《聞開jiang6宋相公申錫下世》詩:“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一夫冤。”參見“ 三公 ”。

(5).三件。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處補,一枝藜杖伴身閒。”

遭逢

(1) [meet with]∶遇見;遇到

遭逢盛世

辛苦遭逢起一經。——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2) [lot]∶泛指人生的遭遇歷程

他半生的遭逢是很曲折

有守

(1).有操守,有節操。《書·洪範》:“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 孔 傳:“民戢有道,有所為,有所執守。”《新唐書·陸元方傳》:“ 弘景 以直道進,議論持正有守。”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師魯 文章傳世,且剛直有守,非欺後世者,可信不疑也。”《宋史·蘇軾傳論》:“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

(2).有職守。《管子·兵法》:“戰而必勝者,法度審也。勝而不死者,教器備利而敵不敢校也……法度審則有守也。”

疑謗

猜疑誹謗。《南史·謝瞻傳》:“汝為國大臣,又總戎重,萬里遠出,必生疑謗。” 宋 葉適 《蔡知閤墓志銘》:“今 嘉王 長,若豫建參決,則疑謗釋矣。” 周善培 《陳子立傳》:“吾之身時為上下疑謗所集, 子立 獨謹厚,協於遠近。”

率真

[forthright and sincere] 直率而真誠

為人率真

退休

[retire] 職工因年老或因公致殘而離開工作崗位,按期領取生活費用

深沉

(1) [deep]

(2) 指聲音低沉

大提琴深沉的音調

(3) 形容程度

暮色深沉

(4) [concealing one's real feelings]∶沉穩;不外露

深沉的微笑

(5) [deep and serene]∶幽深

閨閣深沉

學問

(1) [learning;knowledge;scholarship]

(2) 系統知識

(3) 泛指知識

知微知章

見“ 知微知彰 ”。

知止

(1).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二疏

亦作“ 二疎 ”。指 漢宣帝 時名臣 疏廣 與兄子 受 。 廣 為太傅, 受 為少傅,同時以年老乞致仕,時人賢之。歸日,送者車數百輛,設祖道,供張 東都門 外。 晉 張協 《詠史》:“藹藹 東都門 ,群公祖二疎。”《隋書·韋世康傳》:“欲追蹤二 疎 ,伏奉尊命。” 唐 護國 《歸山作》詩:“四皓將拂衣,二 疏 能掛冠。” 明 何景明 《蹇賦》:“予羨夫二 疏 之鑑止兮,齊縣輿而脫駕。”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