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臣休休有容,弟昆叔侄,共佐中興,薄海慶澄清,遺疏尚稱三抱疚; 四十載循循善誘,羽蘥干戈,時聆至教,吞聲悲死別,餘生何自再酬恩。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一個臣休休有容,弟昆叔侄,共佐中興,薄海慶澄清,遺疏尚稱三抱疚;
下聯:四十載循循善誘,羽蘥干戈,時聆至教,吞聲悲死別,餘生何自再酬恩。

對聯備註:

(清-朱式雲《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一個

(1).表數量。單個。用於人和各種事物。如:一個人;一個書櫃;一個學校;一個理想;一個星期;一個地方。

(2).整個。如:他今天一個上午都沒歇過。如:今年一個冬天沒下過雪。

(3).用在動詞補語之間,表示程度。如:吃了一個飽;看了一個夠;淋了一個透。

(4).跟名詞、動詞結合,用在謂語動詞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張天翼 《兒女們》:“黑雲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個不留神就得塌下來。”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買賣田地的酒席上,一個不提防,給兩三個熟人,灌醉來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我扭頭就走,真怕她一個箭步追上來。”

休休有容

語本《書·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後因以“休休有容”形容君子寬容而有氣量。 明 李贄 《大臣總論》:“但能忍辱者,亦妙於趨時;務結主者,尤貴於含垢。此非休休有容者不能也。”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駱文忠公遺愛》:“ 駱公 以休休有容之度,適蒞是邦而逢其盛,每與諸公共事,頗能不掣其肘,不掩其長,以故勛望日隆。” 陶成章 《浙案紀略·敖嘉熊傳》:“ 敖嘉熊 以休休有容之度,兼能善為大計,豈僅方面之才,直可含蓋萬有。”

弟昆

亦作“ 弟晜 ”。弟兄。 唐 杜甫 《彭衙行》詩:“誓將與夫子,永結為弟昆。” 宋 蘇軾 《東坡》詩之八:“吾師 卜子夏 ,四海皆弟昆。” 元 師嚴 《大閱》詩:“既同事王室,於義如弟晜。” 章炳麟 《印度中興之望》:“矜華靡而羞質野,其視 印度 蓋與 西羗 、 馬來 相等。由是言之, 漢 土弟昆皆賈竪之見耳。”

中興

[resurgence of a country]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薄海

(1).到達海邊。語本《書·益稷》:“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 孔穎達 疏:“外迫四海,言從京師至於四海也。”《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 常山 以南, 大行 左轉,度 河 濟 , 阿 甄 以東薄海,為 齊 趙 國。”

(2).泛指海內外廣大地區。 宋 陳亮 《祭丘宗卿母碩人臧氏文》:“閨閫之懿不出於鄉閭,而足以起薄海之敬。” 清 顧炎武 《恭謁高皇帝御容於靈谷寺》詩:“萬方多蹙蹙,薄海日喁喁。”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狡魔不敢拒,出獄在 巴 東。歡聲騰薄海,君立萬山峰。”

澄清

(1) [clarify;become clear] 雜質沉澱下來,液體變清

這小河沙石太多,需澄清後方可用來灌溉禾苗

(2) 另見 chéngqīng

遺疏

猶遺表。《梁書·袁昂傳》:“初, 昂 臨終遺疏,不受贈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 徐中丞 ﹞撫 吳 未踰年,以疾乞歸養,舟次於 淮安 卒。其遺疏云:‘願皇上除弊政毋示紛更,廣視聽而中有獨斷,愛民勿使之驕,用人先求其直。’” 易宗夔 《新世說·傷逝》:“ 如皋 冒鶴亭 輓以聯云:‘愛好似 王阮亭 ,微聞遺疏陳情,動天上九重顏色;憐才若 龔芝麓 ,為數攬衣雪涕,有階前八百孤寒。’蓋紀實也。”

抱疚

心懷愧疚。 王西彥 《曙》:“在矇矓中,我聽到 金小妹 對 四寶 抱疚地說:‘對不起了, 王四嫂 ,我要寫點東西……’”

循循善誘

[be good at giving systematic guidance;lead the students skillfully by orderly method;teach with skill and patience] 善於有步驟地輔導他人學習

循循善誘,服膺儒行。——南朝梁· 劉孝標《辨命論》

干戈

[weapons of war;war] 乾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至教

(1).最好教導。《禮記·禮器》:“天道至教。” 陳澔 集說:“天道,陰陽之運,極至之教也。”

(2).謂極其高明道理和見解。《莊子·漁父》:“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 成玄英 疏:“未聞至道,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 明 何景明 《雜器銘》:“蓋道本無垠,物各有理,故觕跡有至教,末器有鴻法。”

吞聲

[dare not cry out;gulp down one's sobs] 不敢出聲,特指哭泣不敢出聲

死別

永別。《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唐 杜甫 《垂老別》詩:“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餘生

(1) [one’s remaining years]∶指人的晚年

(2) [survival after a disaster]∶倖存的生命

劫後餘生

何自

何以,因何。《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文帝 輦過,問 唐 曰:‘父老何自為郎?家何在?’”《漢書·張良傳》:“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公以文章名於世而以忠信自結人主,朝廷知之可也,四方之人,何自知之?”

酬恩

謂報答恩德。 唐 羅隱 《青山廟》詩:“市簫聲咽跡崎嶇,雪恥酬恩此丈夫。” 宋 沉括 《謝進守令圖賜絹表》:“生負素志,不能效力於當年;沒而有知,尚期酬恩於瞑目。” 明 湯顯祖 《紫釵記·杏園題名》:“青雲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錦袍。”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