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元老,碩果僅存,公望公才,社稷有靈留柱石; 海內儒宗,典型誰繼,吾仰吾放,士民齊慟失山樑。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中朝元老,碩果僅存,公望公才,社稷有靈留柱石;
下聯:海內儒宗,典型誰繼,吾仰吾放,士民齊慟失山樑。

對聯備註:

(清-章鴻遠《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中朝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裡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元老

[senior statesman] 古時稱天子的老臣,現指政界年輩資望高的人

碩果僅存

[the only remaining of the great;be one of the few still left] 比喻存留下來的稀少可貴的人或物

公望

(1).可與三公重要職位相稱的名望。《南史·謝舉傳》:“上曰:‘ 舉 非止歷官已多,亦人倫儀表,久著公望,悵恨未授之。’” 唐 白居易 《除許孟容河南尹兼常侍制》:“某官 許孟容 才志甚大,言論甚高,在臺閣間藹然公望。”

(2).公眾的希望;公眾中的聲望。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 張正甫 ﹞久處散地,實非所宜,乞以代臣,以副公望。”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節度﹞治聲甚美,公望甚重。”

公才

謂可與三公相當的才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又名之曰:‘ 孫 ( 孫禮 )疏亮亢烈,剛簡能斷, 盧 ( 盧毓 )清警明理,百練不消,皆公才也。’” 唐 劉長卿 《哭陳歙州》詩:“儒行公才竟何在,獨憐棠樹一枝存。”參見“ 公才公望 ”。

社稷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 the state] 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 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柱石

[pillar;mainstay] 支撐建築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負國家重要使命的人

堅強柱石

海內

[within the four seas;throughout the country] 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

海內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大亂。——《資治通鑑》

儒宗

儒者的宗師。 漢 以後亦泛指為讀書人所宗仰的學者。《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贊》:“ 叔孫通 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 漢 家儒宗。”《漢書·蕭望之傳贊》:“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學士書》:“昔 昌黎 為 唐 儒宗。”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石林公著作存佚考》:“ 石林 公以宏通淵雅之才,研求經義,撰述辭章,蔚為一代儒宗文伯。”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

典型

[typical] 充分顯現出其個性特徵

典型的身體損傷

士民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階層和普通讀書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范寧 註:“學習道藝者。”《孝經·孝治》:“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唐玄宗 註:“鰥寡,國之微者,君尚不敢輕侮,況知禮義之士乎!” 戰國 宋玉 《對楚王問》:“ 楚襄王 問於 宋玉 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韓非子·五蠹》:“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貨志一》:“旋令士民墾地二十頃,試其文理優者,以縣丞用;百頃以知縣用。”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並稱。猶言士庶。《荀子·堯問》:“ 繒 丘之封人見 楚 相 孫叔敖 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 楚 之士民,何也?’”《荀子·致士》:“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3).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議兵》:“士民不親附,則 湯 武 不能以必勝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説,並進輻湊者,不可勝數。”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宮宇宏麗,崇冠三川。” 宋 葉適 《宣教郎夏公墓志銘》:“既而聞其在 閩 ,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決,是非少所徇,諸司及士民亦愛之。” 清 無名氏 《王氏復仇記》:“於是 丹陽 諸生奮臂一呼,邑中士民回響數千百人。”

(4).猶言軍民。《詩·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鄭玄 箋:“天下騷擾,邦國無有安定者,士卒與民皆勞病。” 孔穎達 疏:“以‘士’‘民’連文,故云‘士卒與民’。士卒即從軍者也。”

山樑

[ridge] 山脊

翻過一道山樑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