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和之德,仁義之操; 孝弟於家,忠謇於朝。

名人名家集句集漢碑8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純和之德,仁義之操;
下聯:孝弟於家,忠謇於朝。

對聯備註:

(清-梁章鉅《集漢碑聯》,梁章鉅集漢碑聯。漢碑句皆質重蔚然古香。魯峻衡方。)

對聯純和之德,仁義之操; 孝弟於家,忠謇於朝。書法欣賞

純和之德,仁義之操; 孝弟於家,忠謇於朝。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對聯【純和之德,仁義之操; 孝弟於家,忠謇於朝。】書法集字作品欣賞

參考注釋

純和

純正平和。多指性格或氣質。 漢 王充 《論衡·齊世》:“元氣純和,古今不異。”《周書·武帝紀上》:“稟純和之氣,挺天縱之英。” 唐 李山甫 《寄太常王少卿》詩:“雅飲純和氣,清吟冰雪文。” 宋 司馬光 《祭劉大卿文》:“惟君資性純和,雅尚恬漠。”

仁義

(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gentle]〈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孝弟

亦作“ 孝悌 ”。1.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朱熹 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聞禮義行而刑罰中,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也。”《新唐書·孝友傳贊》:“聖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陳亮 《祭林聖材文》:“孝悌稱於宗族鄉黨,慈愛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漢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祿 道:小弟遠遊,父母兄長跟前,有失孝悌,專為著幾分微利,以致如此。”《紅樓夢》第六三回:“禮部見當今隆敦孝弟,不敢自專,具本請旨。”

(2).指孝弟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3). 漢 代鄉官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漢書·韓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san1-1級。” 李賢 註:“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勸導鄉里,助成風化也。” 宋 蘇軾 《策問》之二:“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 漢 以來,率用戶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為帝者,享祀宗廟時稱“孝弟”。《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稱孝弟, 真宗 稱孝子,大行皇帝稱孝孫。”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古人惟子孫稱孝,《詩》‘綏予孝子’、‘孝孫徂位’,皆廟中之稱,後代以弟承兄,則有稱孝弟者。”

忠謇

亦作“ 忠蹇 ”。1.忠誠正直。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臣愚以為宜擢 文 右職,以勸忠謇。”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忠蹇匪躬,盡誠事國。”《三國志·吳志·王蕃傳》:“常侍 王蕃 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 吳 之 龍逢 也。”《新唐書·魏徵傳》:“帝曰:‘當今忠謇貴重無踰 徵 。’”

(2).指忠誠正直的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忠謇離退,姦凶得志,邪流溢而不可遏也,偽塗闢而不可杜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