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學道跪床下不恥下問方得一聲聰慧 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斷才使八方肅靜

名勝武侯祠

對聯全文

上聯:鹿門學道跪床下不恥下問方得一聲聰慧
下聯: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斷才使八方肅靜

對聯備註:

(武侯祠)

參考注釋

鹿門

(1).古城門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臧紇 斬 鹿門 之關以出,奔 邾 。” 杜預 註:“ 魯 南城東門。”

(2). 鹿門山 之省稱。在 湖北省 襄陽縣 。 後漢 龐德公 攜妻子登 鹿門山 ,採藥不返。後因用指隱士所居之地。 唐 杜甫 《冬日有懷李白》詩:“未因乘興去,空有 鹿門 期。” 明 楊慎 《霞邱歸引》:“ 鹿門 棲隱處,行與 老龐 鄰。” 清 姚鼐 《柬王禹卿病中》詩:“但須 鹿門 攜妻子,休俟 臨卭 致騎從。”

學道

(1).學習道藝,即學習儒家學說,如仁義禮樂之類。《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若 憲 ,貧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觀四年作詩寄任因命舍弟同賦》:“學道一生凡幾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順之 《萬思節以集中無名作詩見貽》之一:“學道頻年慕屢空,支離猶墮語言中。”

(2).學習道行。指學仙或學佛。《漢書·張良傳》:“廼學道,欲輕舉。” 顏師古 註:“道謂仙道。” 宋 蘇軾 《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皇天遣出家,臨老乃學道。”《西湖佳話·葛嶺仙跡》:“從 左慈 學道,得九丹金液仙經。” 魯迅 《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然而出來的題目就因此常常是難題,仍如飛劍一樣,非上 武當山 尋師學道之後,決計沒法辦。”

(3).即學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欽點 廣東 學道。” 清 蒲松齡 《禳妒咒·入泮》:“酒色養的那脾胃嬌,那厭氣時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學道瞎,真是瞎學道。”《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據了他的學識,與他個學道,綽綽然做得過去,卻不肯把學道與他,偏與他個巡道。”參見“ 學政 ”。

不恥下問

[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聰慧

[bright;intelligent] 聰明;ming8

自幼聰慧

西蜀

今 四川省 。古為 蜀 地,因在西方,故稱“西蜀”。 唐 杜甫 《諸將》詩之五:“ 西蜀 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羣材。” 元 揭傒斯 《雲錦溪棹歌》:“ 西蜀 錦江 那得似, 西湖 緑水更須憐。”

施政

[administration]施行政務

施政大針

中非

指 非洲 中部地區。通常包括 查德 、 中非共和國 、 喀麥隆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剛果 、 薩伊 以及 聖多美 和 普林西比 。有時也把 尚比亞 和 馬拉威 、 辛巴威 作為 中非 的一部分。

不斷

(1)

[continuous]∶保持或繼續,常以沒有停頓、沒有終止和不間斷的方式

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2)

[uninterrupted]∶沒幹擾或阻礙的

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3)

[continual]∶繼續但時有停頓的

他的不斷出現,引起了我們的警惕

(4)

[unceasing]∶不絕,接連不斷

夏天這裡洪水不斷

子孫滿堂,萬世不斷

八方

[all directions;the eight points of the compass]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

肅靜

[solemn silence reigns] 嚴肅安靜

全場一片肅靜

廳堂里很肅靜,只有一彪形大漢昂頭挺胸坐在一張椅子上。——《潘虎》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