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轍甫言旋,才膺謁選,遽赴修文,嘆從今辯難執經,向何處竹林問字; 西河深抱痛,年過商瞿,悲同伯道,幸有孫承祧繼體,佑後人椒衍盈升。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北轍甫言旋,才膺謁選,遽赴修文,嘆從今辯難執經,向何處竹林問字;
下聯:西河深抱痛,年過商瞿,悲同伯道,幸有孫承祧繼體,佑後人椒衍盈升。

對聯備註:

(清-吳葆晉《挽六叔吳煌昌聯》)

參考注釋

言旋

回還。言,語首助詞。《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南朝 宋 范泰 《為宋公祭嵩山文》:“逝將言旋,自 雍 徂 洛 。”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小兒隊》:“歌鐘告闋,羽籥言旋。”

謁選

官吏赴吏部應選。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壬子年秋,余謁選至京。” 清 戴名世 《<洪昆霞制義>序》:“吾友 洪君 崑霞 ,以諸生高等,貢於太學,遂不就有司之試而謁選以去。” 清 譚嗣同 《先仲兄行述》:“初欲上京師謁選,因乏資,折而至 臺灣 。”

修文

(1).採取措施加強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禮樂教化等。《國語·周語上》:“有不享則修文。” 韋昭 註:“文,典法也。” 唐 杜甫 《客堂》詩:“修文廟算正,獻可天衢直。” 明 尹耕 《秋興》詩:“不應乾羽修文日,歲歲三關有戰場。”參見“ 修文偃武 ”。

(2).舊以“修文郎”稱陰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嶧》詩之一:“一代風流盡,修文地下深。”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挽文教授詩》:“ 閩 人 翁 某一聯云:‘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間讀史各君臣。’獨為絶唱。” 清 陳珮 《哭程夫人》詩:“修文應是才人盡,徵到 姮娥 舊侍書。”參見“ 修文郎 ”。

從今

從現在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 宋 郭應祥 《玉樓春》詞:“從今對酒與當歌,空惹離情千萬緒。”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 杜鵬程 《延安人》:“從今向後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處長,是什麼模樣?”

辯難

[retort with challenging question;debate] 辯駁或問難

互相辯難

執經

手持經書。謂從師受業。《漢書·於定國傳》:“ 定國 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面備弟子禮。”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八月益涼,時得休假,儻矜其拘綴不得走請,務道之傳而賜辱臨,執經座下,獲卒所聞,是為大幸。” 清 錢謙益 《諭祭贈禮部右侍郎馮有經文》:“於戲!涕泗何從,言念chun3宮之舊事;話言猶在,追懷青殿之執經。”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竹林

[bamboo forest] 竹子

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問字

[ask;inquire] 請教學問

聞道攜壺來問字。——蘇軾詩

客來問字莫載酒。——黃庭堅《謝送碾壑源棟芽》

西河

(1) [Western River]

(2) 古地區名,春秋時指衛國的沿黃河地區(今河南濬縣、滑縣地區),在衛之西境

(3) 戰國時魏國黃河以西之地,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的一段

抱痛

心懷傷痛。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而下官抱痛圓門,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明 劉基 《書蘇伯修御史斷獄記後》:“而銜寃抱痛之民,莫不伸眉引項,若槁葉之待滋潤。”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書》:“苟萬分一有失人之悔,則終身抱痛,死且不瞑目矣。” 南荃居士 《海僑春傳奇》:“似這等抱痛銜哀那處言,比似個喪家孤犬。”

伯道

晉 鄧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孫無。”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向憂 伯道 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未孕者,尚不一其人。”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顧亭林》:“得一子,已成童而夭,竟同 伯道 。”參見“ 伯道無兒 ”。

霸道。伯,通“ 霸 ”。指國君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政策。《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齊桓 行伯道,會諸侯,事 周 室。” 顏師古 註:“伯讀曰霸。”《漢書·梅福傳》:“ 高祖 棄 陳平 之過而獲其謀, 晉文 召天王, 齊桓 用其讎,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宋 王禹偁 《一品孫鄭昱》詩:“我愛三代時,法度有深根……四民有定分,宦路無馳奔。自從雜伯道,傾奪日喧喧。”

幸有

本有;正有。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三:“ 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 宋 賀鑄 《望湘人》詞:“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

承祧

(1).承繼奉祀祖先的宗廟。 南朝 梁 沉約 《立太子詔》:“自昔哲後,降及近代,莫不立儲樹嫡,守器承祧。”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付爾以承祧之重,勵爾以主鬯之勤。”《封神演義》第一百回:“天潢分派足承祧,繼述訏謨更自饒。”

(2).指承繼為後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十章:“ huang3敬旃 的身體畢竟不及 牛維新 幾個同學的好,大概因為是獨子,而又承祧了幾房,自幼被居孀的母親過於溺愛了一點罷。”

繼體

(1).嫡子繼承帝位。《史記·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司馬貞 索隱:“繼體謂非創業之主,而是嫡子繼先帝之正體而立者也。”

(2).泛指繼位。《漢書·師丹傳》:“先帝暴棄天下而陛下繼體,四海安寧,百姓不懼。”《續資治通鑑·宋英宗治平元年》:“ 仁宗 繼體保成,致天下於大安者四十二年,功德可謂極矣。”

(3).猶言子女。 北周 庾信 《傷心賦》:“至於繼體,多從夭折。” 清 唐孫華 《王鶴尹輓詩》之二:“撥遣閒愁聊顧曲,縈牽繼體暗沾巾。”

後人

(1) [later generations]∶後代的人

後人復哀後人。——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又

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後人以貫休詩名之。—— 宋· 沈括《夢溪筆談》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3) [posterity]∶一個祖先的直到最遠一代的後裔

(4) [descendant]∶子孫

(5) 後來的人,指新婦 [bride]

不足迎後人。——《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衍盈

富饒。《韓詩外傳》卷八:“國無佚士,皆用於世。黎庶歡樂衍盈,方外遠人歸義,重譯執贄,故得風雨不烈。”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