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持節自三江三晉兩粵兩湖,正當時事多艱,惟公弭患無形,功在方州,計關大局; 合一身為名相名儒先知先覺,太息斯文將喪,吾輩隱憂日亟,上哀國命,下哭師門。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溯持節自三江三晉兩粵兩湖,正當時事多艱,惟公弭患無形,功在方州,計關大局;
下聯:合一身為名相名儒先知先覺,太息斯文將喪,吾輩隱憂日亟,上哀國命,下哭師門。

對聯備註:

(清-張則川《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持節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 匈奴使留 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三江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 漢 以後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 韋昭 注以 吳江 、 錢塘江 、 浦陽江 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 郭璞 說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為三江。《書·禹貢》 陸德明 釋文引《吳地記》以 松江 、 婁江 、 東江 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 顏師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為三江。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 天台 隔三江,風浪無晨暮。” 元 方回 《聽航船歌》詩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龔自珍 《胡戶部集同人祀漢鄭司農作祀議一篇質戶部戶部屬檃括其指為韻語以諧之》:“《尚書》有今文,隻義餽貧送,四辨餽《堯典》,三江餽《禹貢》。”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楊慎 《嘉州劉介川進士母壽詩》:“三江化作長春酒,戱綵恆斟 愛日亭 。”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內水 沱江 也。”

(3).指 廣東 境內的 西江 、 北江 、 東江 。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二:“手挽三江盡北流,寇氛難洗 越 人羞。”

(4).指 鴨綠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三:“ 鴨緑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稱三江,其源在 長白山 頂。”

三晉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別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 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兩粵

(1). 漢 初的兩個小國 南粵 和 閩粵 的合稱。地有今 廣東 、 廣西 、 福建 。《漢書·食貨志下》:“﹝ 武帝 ﹞即位數年, 嚴助 、 朱買臣 等招徠 東甌 ,事 兩粵 , 江 淮 之間肅然煩費矣。”參閱《漢書·兩粵傳》。

(2).指 廣東 、 廣西 。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劫灰錄補註跋並撰人辨》:“ 崑山 李香引 文學 蓀 以所輯《劫灰録補註》示我。是録載殘 明 桂 藩在 兩粵 、 黔 、 滇 諸事。”

兩湖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指湖北和湖南

正當時

[the right season or time] 正是時候,符合時令

現在施肥正當時

弭患

消除禍患。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無苛自可樂,弭患非所圖。”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二:“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你還沒有看見滿街上貼的招紙,還有出賣婦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無形的善法了。”

無形

(1) [invisible]∶沒有某事物的形式、名義而有相似作用的

無形的鞭策

(2) [imperceptibly]∶不知不覺中

他們的小組無形中解散了

方州

(1).指大地。古謂天圓地方,故稱。《淮南子·覽冥訓》:“背方州,抱圓天。” 高誘 註:“方州,地也。”亦指域內。《明史·史可法傳》:“夫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無救。” 清 陳夢雷 《華岩嶺》詩:“五嶽峙方州,臺峰爭鼎闢。”

(2).指帝都。《文選·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註:“方州,帝都也。”

(3).指州郡。 唐 王維 《責躬薦弟表》:“顧臣謬官華省,而弟遠守方州。”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帝王諱名……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

(4).指州郡長官。《資治通鑑·宋順帝昇平元年》:“訴以其私用人為方州。” 胡三省 註:“古者八州八伯,謂之方伯,後世遂以州刺史為方州。” 宋 王安石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他年佐方州,説將尚不納。” 清 許承卿 《送古古還沛》詩:“自此 虞翻 思弔客,誰從 唐舉 問方州。”

大局

[overall situation;general prospect;whole situation] 整個局勢;整個局面

合一

[combine] 合而為一,合成一體

名相

1.有名的宰相。 2.佛教語。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

先知先覺

[a person of foresight;have foresight] 指對事物的認識在人之前,覺悟早於別人的人

伊川雲:“先知先覺,知是知此事,覺是覺此理。”——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太息

(1) [have a deep sign] 即“嘆氣”。

(2) 生理現象。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稱為一息,一息脈動四次,三息之後有一次深呼吸,脈五動,脈診上稱為“閏以太息”。病理情況下,若患者頻頻吸氣,稱為善太息,它是一個症狀,可由肝膽鬱結,肺氣不宜引起

(3) 表示某種感情

陳涉太息回。——《史記·陳涉世家》

感動太息。——清· 張廷玉《明史》

斯文

(1) [culture or intellectual]∶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refined;gentle]∶溫文爾雅

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將喪

護送靈柩。《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

吾輩

[we] 我們

何以見得吾輩不能分憂

隱憂

[secret sorry] 內心裡的憂愁;憂痛

國命

(1).國家的政權。《論語·季氏》:“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後漢書·黨錮傳序》:“逮 桓 靈 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 韓侂胄 ﹞自為太師、郡王,擅國命。”

(2).國家的命脈、命運。《文選·盧諶<覽古>詩》:“簡才備行李,圖令國命全。” 李善 註:“ 孫卿子 曰: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 張柬之 等既遷 則天 於 上陽宮 ……侍御史 崔渾 奏曰:‘方今國命初復,當正徽號稱 唐 。’” 清 顧炎武 《昔有》詩:“奈此國命何,大勢常與俱。”

(3).國家的法令。《後漢書·荀彧傳》:“臣聞古之遣將,上設監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嚴國命。”《後漢書·荀彧傳》:“宣示國命,威懷醜虜。”

(4).指朝廷命官。 宋 蘇舜欽 《詣匭疏》:“自以世受君祿,身齒國命,涵濡惠澤,以長此軀。”

師門

(1) [master's homegate]∶師傅的家門

半年不入師門

(2) [teacher or his instructions]∶科舉時dai8考取進士的人稱考官為師門,後來泛指老師

出師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