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龍去未期年,天不慭遺,遽招碩輔老成,攀髯同逝; 北海蛇祥驚大歲,我懷通德,淒絕泰山梁木,曳杖聞歌。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鼎湖龍去未期年,天不慭遺,遽招碩輔老成,攀髯同逝;
下聯:北海蛇祥驚大歲,我懷通德,淒絕泰山梁木,曳杖聞歌。

對聯備註:

(清-趙儼葳《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鼎湖龍去

同“ 鼎成龍去 ”。 唐 杜甫 《驪山》詩:“ 鼎湖 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 荊公 《字説》成,以為可亞六經。作詩云:‘ 鼎湖 龍去字書存,開闢神機有聖孫。’” 明 秦夔 《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 鼎湖 龍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飛茫茫。”

期年

亦作“朞年”。一年。《左傳·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晉 卜偃 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後漢書·侯霸傳》:“百姓老弱相攜號哭……皆曰:‘願乞 侯君 復留朞年。’” 唐 李德裕 《漁魚骨》詩:“昔日 任公子 ,期年釣此魚。”《金史·宗翰傳》:“盟未朞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 清 袁枚 《續新齊諧·曹公夢》:“於是有言夢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載相機進退勸者。”

不慭遺

不願留。《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後用作對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辭。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天不憖遺老,俾屏我王。”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憖遺,奄見薨落。” 唐 高彥休 《唐闕史·丞相蘭公晚遇》:“及薨於位,上再興不憖遺之嘆,而廢常朝者三日,冊贈之禮,有加美焉。”亦省作“ 不憖 ”。 唐 顏真卿 《康使君神道》:“天乎不憖,其恨若何!”

碩輔

賢良的輔弼之臣。 晉 皇甫謐 《高士傳·摯恂》:“ 永和 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薦 恂 行侔 顏閔 ,學擬 仲舒 ,文參 長卿 ,才同 賈誼 ,實瑚璉器也,宜在宗廟,為國碩輔。”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天錫皇帝,厖臣碩輔,博問遐觀,以置左右。” 清 錢謙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李叔元授中大夫制》:“碩輔名卿,往往輩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為國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碩輔一。”

老成

[experienced;steady; mature; mellowing] 老練成熟;閱歷多而練達世事

幼年喪父使他變得少年老成

攀髯

傳說 黃帝 鑄鼎於 荊山 下,鼎成,有龍下迎, 黃帝 乘之升天,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並墮 黃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後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臣職司復上,戀切攀髯,方當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懼。”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犬馬未報,但虞填壑之有時;弓劍忽遺,遽嘆攀髯之莫及。” 清 錢德震 《送白學士祭告孝陵及南嶽》詩:“攀髯千古事,歸胙百官情。”亦作“ 攀龍 ”、“ 攀胡 ”。 晉 陶潛 《命子》詩之三:“於赫 愍侯 ,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舊唐書·哀帝紀》:“皇太后義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進追摧之道,用終克盡之儀。” 宋 歐陽修 《辭覃恩轉左丞表》:“國恩未報,但虞填壑以遺羞;金鼎已成,豈謂攀胡之莫及。”

海蛇

爬行動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毒蛇。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體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55-80個。主要以魚為食。肉可食並可入藥,皮可製革或做琴膜。

大歲

太歲。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軍氣》:“舉兵無擊大歲上物,卯也。”參見“ 太歲 ”。

通德

共同遵循道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書·高熲蘇威傳論》:“然志尚清儉,體非弘曠,好同惡異,有乖直道,不存易簡,未為通德。”

淒絕

謂極度淒涼或傷心。 清 劉易 《關山月》詩:“孤戍蒼茫色,寒笳斷續聲,征夫一長望,悽絶故園情。”

謂極其悲涼。 宋 秦觀 《長相思》詞:“念淒絶 秦 絃,感深 荊 賦,相望幾許凝愁。” 明 馮鼎位 《減字木蘭花》詞:“長亭淒絶,去歲傷秋曾送別。”

謂極度淒涼或傷心。《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工人思歸,皆有怨望之心,乃歌《木客之吟》曰:‘……木客何辜兮,受此勞酷?’每深夜長歌,聞者淒絶。” 清 孫枝蔚 《秋興八首次王雪洲太史韻》之七:“家書來九月,淒絶弟兄心。” 魯迅 《別諸弟》詩之一:“最是令人淒絶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郭沫若 《海濤集·離滬之前》:“天寒苦晷短,讀書未肯輟。檐冰滴有聲,中心轉淒絶。”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比喻偉人死亡。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