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雖未能審問慎思明辯篤行期與諸君共勉 格物於何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推之天下可平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博學雖未能審問慎思明辯篤行期與諸君共勉
下聯:格物於何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推之天下可平

對聯備註:

(林壽圖題福建致用書院枕經葄史齋)

參考注釋

博學

[erudite;learned] 知識淵博

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

審問

[interrogate] 詳細地問;仔細詢問

正在進行審問

慎思

謹慎思考。《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惟精而求惟一也。” 清 龔自珍 《六經正名》:“ 向 ( 劉向 )與 固 ( 班固 )可謂博學明辨慎思之君子者哉!”

明辯

(1).謂明顯地區分開來。《韓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

(2).明智辯給;明暢有條理。《北齊書·司馬子如傳》:“ 榮 以 子如 明辯,能説時事,數遣奉使詣闕,多稱旨, 孝莊 亦接待焉。”《舊唐書·宇文融傳》:“ 融 , 開元 初累轉 富平 主簿,明辯有吏乾。”《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名振 ﹞舉止自若,應對愈明辯。” 宋 陸游 《監丞周公墓志銘》:“辭指明辯,卒皆帖服,無敢讙者。” 清 劉大櫆 《方君墓志銘》:“為童子時,應對長者,言詞多明辯。”

篤行

(1) [sincere behaviour]∶品行純厚

(2) [sincerely carry out]∶切實地實行

諸君

(1) [ladies and gentlemen] 各位

諸君!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

諸君無意則已。

共勉

[mutual encouragement] 相互鼓勵或激勵

現在把當時的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勉。——《松樹的風格》

格物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窮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correct]∶糾正人的行為

於何

(1).為何;如何。《詩·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唐 王季友 《滑中贈崔士瑾》詩:“十年前見君,甲子過我壽;於何今相逢,華髮在我後?”

(2).什麼。於,助詞。 漢 張衡 《西京賦》:“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晉 左思 《蜀都賦》:“異類眾伙,於何不育!”

如何。《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 子墨子 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 何氏 之從學,蘭蕙已滿畹。於何玩其光,以至歲向晚。”

極正

極其正確,沒有偏頗。 唐 柳宗元 《與楊晦之第二書》:“足下所為書,言文章極正,其辭奧雅。” 清 薛雪 《一瓢詩話》:“ 李西涯 説詩極正,謂‘律可涉古,古不可涉律’,是也。”

修身齊家

修養自身,理好家政。

治國

[administer a country;manage state affairs] 治理國家政務,使強盛安定

安邦治國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