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正時猶點額 鄉閭杖處盡稱觴

壽聯分齡男壽六十男壽7字壽聯

對聯全文

上聯:耳順正時猶點額
下聯:鄉閭杖處盡稱觴

對聯耳順正時猶點額 鄉閭杖處盡稱觴書法欣賞

耳順正時猶點額 鄉閭杖處盡稱觴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對聯【耳順正時猶點額 鄉閭杖處盡稱觴】書法集字作品欣賞

參考注釋

耳順

(1) [sixty years of age]∶指人到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後來用“耳順”指人六十歲

年近耳順

(2) [pleasing to the ear]∶順耳

這個唱腔我聽著倒還耳順

正時

推歷明時,使四時不失序,寒暑不失常,時事不悖亂。《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杜預 註:“步歷之始,以為術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遲速,而必分為十二月,舉中氣以正。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故言歸餘於中。”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 金天 據九鴈以正時。”《晉書·律曆志下》:“以昔在 唐帝 ,協日正時,允釐百工,鹹熙庶績也。”《新唐書·劉蕡傳》:“君以知人為明,臣以正時為忠。”

點額

(1).謂跳龍門的鯉魚頭額觸撞石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鞏穴 ,三月則上渡 龍門 ,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後因以“點額”指仕途失意或應試落第。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鞏穴 ,三月則上渡 龍門 ,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唐 李白 《贈崔侍御》詩:“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宋 梅堯臣 《送劉定賢良下第赴廣陵令》詩:“怊悵以送君,致龍翻點額。”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逢世》:“乘流妨點額,一躍可成龍。”

(2).以筆點頭額,吉祥之兆。事本《北齊書·文宣帝紀》:“既為王,夢人以筆點己額。旦以告館客 王曇哲 曰:‘吾其退乎?’ 曇哲 再拜賀曰:‘王上加點,便成主字,乃當進也。’”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sha6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稱觴

舉杯祝酒。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之九:“降席連緌,稱觴接武。” 唐 馬懷素 《餞唐永昌》詩:“聞君出宰 洛陽 隅,賓友稱觴餞路衢。” 宋 王安石 《次韻王禹玉平戎慶捷》:“稱觴別殿傳新曲,銜璧寧王按舊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回目:“試鄉科文闈放榜,上母壽戲綵稱觴。”參見“ 稱觴上壽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