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要自在脫化由靜悟空使證菩提登彼岸 我豈肯焚香膜拜鳴鐘擂鼓假裝和尚去欺人

名勝湖北

對聯全文

上聯:佛本要自在脫化由靜悟空使證菩提登彼岸
下聯:我豈肯焚香膜拜鳴鐘擂鼓假裝和尚去欺人

對聯備註:

(湖北黃梅一宿庵)

參考注釋

本要

要領;綱領。 晉 葛洪 《神仙傳·彭祖》:“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次有服氣得其道,而邪氣不得入。治身之本要。” 宋 李綱 《中興至言序》:“臣謂帝王圖治,必有本要,秉本執要,以應萬機。”

自在

(1) [free;unrestrained]∶自由;無拘束

自在嬌鶯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無家身自在,時得到蓮宮。——唐· 李鹹用《游寺》

(2) [comfortable;at ease]∶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他心中好不自在

(3) [freedom of wordly cares] [佛教]∶心離煩惱的系縛,通達無礙

脫化

(1).發展變化。 明 李贄 《與焦弱侯太史書》:“昨閲《近谿子集》,深嘆此老日進一日,脫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無年也決矣。” 清 惲敬 《答來卿書》:“讀文則湛浸其中,日日讀之,久久則與為一,然非無脫化也。 歐公 每作文,讀《日者傳》一遍, 歐 文與《日者傳》何啻千里,此得讀文三昧矣。”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韓致堯 詩:‘樹頭蜂抱花顎落,池面魚吹柳絮行。’ 邵復孺 詞:‘魚吹翠浪柳花行。’由 韓 詩脫化耶?抑與 韓 詩闇合耶?”

(2).屍解羽化。 明 單本 《蕉帕記·超悟》:“煉丹砂,今日裡方脫化。”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珠兒》:“冤閉窮泉,不得脫化。”

悟空

佛教語。謂瞭然於一切事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虛幻不實,變滅不常。 唐 沉佺期 《驩州南亭夜望》詩:“忽覺猶言是,沉思始悟空。” 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身世已悟空,歸途復何去?”

菩提

[梵Bodhi]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境界

彼岸

(1) [the other shore]∶另一邊,對岸

大西洋彼岸

(2) [realm]∶比喻追求和嚮往的一種境界

到達理想的彼岸

(3) [Faramita]∶佛教。認為脫離塵世煩惱、取得正果之處

豈肯

[how can one agrees to]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肯”

既然是你先動了手,我豈肯與你善罷甘休?

焚香膜拜

見“ 焚香禮拜 ”。

鳴鐘

(1).敲鐘。《後漢書·禮儀志上》:“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

(2).謂食則鳴鐘。形容富豪之家的生活。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出平原而聯騎,居里閈而鳴鐘。”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闢玄闈以闡化,寢鳴鐘以體國。”參見“ 鐘鳴鼎食 ”。

(1).擊鐘發聲。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過劉先生墓詩》:“善誘宗學原,鳴鐘霽幽抱。” 宋 范成大 《玉堂寓值》詩:“上直馬歸催下鑰,傳更人唱促鳴鐘。”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夜半鍾》:“ 六一居士 謂 繼 此詩,句則佳矣,奈夜半非鳴鐘時。或雲 姑蘇寺 鐘,多鳴於半夜。”

(2).古代青銅製樂器。懸掛架上,叩之而鳴。 唐 李白 《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擂鼓

亦作“攂鼓”。急擊鼓。 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三:“鳴笳攂鼓擁回軍,破國平藩昔未聞。”《三國演義》第九回:“ 郭將軍 可領軍抄擊其後,效 彭越 撓 楚 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花月痕》第四八回:“ 掌珠 捧劍, 寳書 提刀,擂鼓三通。”

假裝

[pretend;disguise;dissimulate;feign;make believe;make to believe] 故意裝出某種動作或姿態,以掩蓋真相

假裝死

和尚

[Buddhist monk]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