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命不辱四方,三年無改父道,忠孝獨兼全,正期功佐朝廷,相業克承,上慰宸衷心膂股肱之寄; 竹林共濟時艱,荊樹又傷枝折,悃忱遺片摺,頓令悲含中外,此生長已,竊幸郎官英姿卓犖之才。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君命不辱四方,三年無改父道,忠孝獨兼全,正期功佐朝廷,相業克承,上慰宸衷心膂股肱之寄;
下聯:竹林共濟時艱,荊樹又傷枝折,悃忱遺片摺,頓令悲含中外,此生長已,竊幸郎官英姿卓犖之才。

對聯備註:

(清-譚碧理《挽曾紀澤聯》)

參考注釋

君命

君王的命令;君王的使命。《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成季 使以君命命 僖叔 ,待於 鍼巫氏 ,使 鍼季 酖之。”《孫子·九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宋 梅堯臣 《送李密學赴亳州》詩:“ 譙郡 君命重, 苦縣 祖風殊。”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福文襄王夫人》:“此相公禍福關頭,使 光平 不親至,何以歸報君命?”

不辱

(1).不辱沒。《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

(2).不恥辱。 唐 韓愈 《送區弘南歸》詩:“服役不辱言不譏,從我 荊州 來京畿。”

四方

(1) [four directions of north,south,west and east]∶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quadrilateral]∶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父道

(1).父親的行輩。《儀禮·喪服》:“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鄭玄 註:“道猶行也,言婦人棄姓無常秩,嫁於父行,則為母行;嫁於子行,則為婦行。” 胡培翬 正義:“道猶行也者,謂行輩也。”

(2).為父之道。《禮記·昏義》:“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後修女順,母道也。”

(3).事父之道。 金 元好問 《資善大夫夾谷公神道碑銘》:“故人臣之於君者,有天道焉,有父道焉。”

忠孝

忠於君國,孝於父母。《孝經·開宗明義》“終於立身” 漢 鄭玄 註:“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東觀漢記·北海敬王劉睦傳》:“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 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或未嘗聞《鹿鳴》之歌,忠孝之行不勸,亦縣之恥也。”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風既降,聖教莫修,忠孝情衰,廉恥道喪。”

期功

亦作“朞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按關係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內的宗親。 晉 李密 《陳情事表》:“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釋知稱》:“每有凶故,秉戒節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朞功之制。” 明 李東陽 《劉益齋傳》:“生彌月而孤,族無期功之親。”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按 邊氏 聚族 河間 已數百載,阮宗南北,裴眷東西,其行輩幾不可復辨。己卯同捷六君,亦不皆期功房從之親。”

朝廷

[imperial court;imperial government] 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齊策》

吾恐上負朝廷,下愧吾師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相業

宰相的功業。亦喻巨大的功績。《宋史·陳堯佐傳論》:“ 堯佐 相業雖不多見,世以寬厚長者稱之。”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開讀有感》:“百年萬國奉王正,相業臺綱屬老成。” 清 黃景仁 《過賈秋壑集芳園故址》詩:“若論相業慙何地,便有仙居借自天。”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相業史誰儔?丹心日許共。”

克承

能夠繼承。 唐 韓愈 《息國夫人墓志銘》:“婉婉夫人,有籍宮門,克承其後。” 清 侯方域 《重修白雲寺碑記》:“余惟昔者 崇禎 以前,實克承 慶曆 之業。” 唐弢 《尺素書》:“在對待 魯迅 問題上, 姚文元 也精通家學,克承父業,襲用了 姚蓬子 的手法。”

宸衷

(1).帝王的心意。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泛彼遼碣,瑞我國東,有符皇德,乃眷宸衷,就言鷲室,棲誠梵宮。”《舊唐書·楊發傳》:“禮之疑者,決在宸衷。” 明 張居正 《辛未會試程策》:“此其心皆體國,而所見各殊,惟折以宸衷,則眾論一矣。”

(2).偶沿用於國家最高領導。《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記下》:“伏願我大總統、總理宸衷之斷,即頒明令斥免 曹 章 等。”

心膂股肱

膂:脊骨。股:大腿。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心、膂、股、肱都是人體的重要部分,比喻親近得力之人。

竹林

[bamboo forest] 竹子

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共濟

(1).謂共同挽救;共同度過;共同成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孤以不德,階承統緒,思與賢良共濟世道。”《宋書·沉攸之傳》:“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濟艱難,豈可自厝同異。” 明 張居正 《答河道徐鳳竹》:“前得 山東 撫臺 李公 書,謂開 泇口 不如疏 膠河 ,意與公合。故宜會同。且委用屬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濟也。”

(2).猶言互相幫助。 唐 杜甫 《諸葛廟》詩:“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 清 吳偉業 《閬州行》:“汝有親弟兄,提攜思共濟。”

時艱

時局的艱難困苦。 南朝 宋 顏延之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畢力乾時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毗倚愈專,時艱愈棘。” 林學衡 《贈汪笠雲》詩:“時艱無補難為用,年少能狂亦可哀。”

悃忱

誠懇忠誠。 漢 班固 《bai7虎通·三教》:“忠形於悃忱,故失野;敬形於祭祀,故失鬼;文形於飾貌,故失薄。”《明史·張芹傳贊》:“ 張芹 等懷抱悃忱,激昂論事。” 清 徐瑤 《太恨生傳》:“自見女後,畢世悃忱,無端傾倒。”

中外

[inside and outside]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此生

這輩子。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郎官

(1).謂侍郎、郎中等職。 秦 代置郎中令,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員。屬官執掌護衛陪從、隨時建議等。 西漢 因 秦 制不變。 東漢 以尚書台為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為尚書郎,職權範圍擴大。 魏 、 晉 、 南北朝 時期,尚書郎官之制,略同於 漢 。 隋 分郎官為侍郎與郎。 唐 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員外郎。 唐 以後郎官的設定,基本上無大變革。《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曰﹞‘且陛下從 代 來,每朝,郎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後漢書·明帝紀》:“ 館陶公主 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帝﹞謂羣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ze7民受其殃,是以難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裴安卿 做了郎官幾年,陞任 襄陽 刺史。”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歷代郎官》。

(2).湖名。在 漢陽城 東南。 宋 姜夔 《清波引》詞序:“予久客 古沔 …… 郎官 、 大別 之幽處,無一日不在心目間。”參見“ 郎官湖 ”。

(3).指郎位星。 清 孫枝蔚 《式廬詩為石仲昭明府訪方爾止處士而作》:“江天昨夜寒偏甚,忽有郎官過少微。”參見“ 郎位 ”。

英姿

[heroic bearing] 英俊勇武的風姿

英姿颯爽

卓犖

(1) [outstanding] 卓越,突出

卓犖諸夏,兼其所有。——班固《兩都賦》

博聞強記,奇異卓犖。——《三國志·陳矯傳》

(2) 也作“卓躒”

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孔融《薦彌衡表》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