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鐘磬通碧落容存古像仁被欲界 哲人慧目識靈源語入新經譯及遐方

名勝浙江佛教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佛家鐘磬通碧落容存古像仁被欲界
下聯:哲人慧目識靈源語入新經譯及遐方

對聯備註:

(陳寒川題永康廣慈寺天王殿陳寒川)

參考注釋

佛家

(1).諸佛之淨土。《觀無量壽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2).謂屬於佛教者。如佛教的學術思想、佛教僧侶等。《朱子語類》卷七六:“佛家有函蓋乾坤句,有隨波逐流句,有截斷眾流句,聖人言語亦然。”《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也只是靠這幾個字,致得三教流傳,同於三光。” 郭沫若 《殘春》四:“譬如佛家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我們明明知道,但是我們對於生的執念,卻是日深一日。”

鐘磬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鄭玄 註:“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漢 末喪亂,絶無金石之樂。 魏武帝 至 漢中 ,得 杜夔 舊法,始復設軒懸鐘磬。”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興不知凡幾首。’ 杜 答云:‘藥裹關心詩總廢。’皆如鐘磬在簴,扣之則應。”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詩:“隔竹微聞鐘磬音,墻頭脩緑冷陰陰。”

(3).指鍾、磬之聲。 金 趙亮功 《甘露寺》詩:“別後聞鐘磬,山陰空夕陽。”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記·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乾戚旄狄以舞之。”

(2).鍾和磬。借指禮樂。 清 歐榘甲 《新廣東》五:“ 滿清 之入關,孰不有 漢 人為之功狗,以剗滅銷磨華種,以奉異族之鐘磬哉!”

(3).鍾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參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里來。”

碧落

[the sky] 天空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唐· 白居易《長恨歌》

欲界

佛教語。三界之一,在se5界之下,包括六欲天、人間地獄等。以色、食兩欲熾盛而得名。 明 屠隆 《綵毫記·遊玩月宮》:“靈光保得長明皎,萬里秋毫,早則個輕身慾界超。”參見“ 三界 ”。

原為佛教語。三界之一。包括地獄、人間和六欲天等。以貪慾熾盛為其特徵。後用以指塵世,人世。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夕日欲頽,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明 唐順之 《與張西磐尚書書》:“此身在欲界中,頭出頭沒,乃知古人寡慾慎獨工夫,真未敢屮艸論也。” 清 黃遵憲 《香港感懷》詩:“五丁開鑿後,欲界亦仙都。”參見“ 三界 ”。

哲人

[sage] 才智卓越的人

目識

看後即記住。 唐 韓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矣。”原註:“識,音志。”

靈源

(1).對水源的美稱。 宋 王十朋 《題雙瀑》詩:“瀑水 簫峯 下,靈源不可尋。” 清 魏源 《古詩答陸彥若》之二:“ 崑崙 閟靈源,濫觴儲五湖。”

(2).喻帝緒,帝業。 唐 權德輿 《大行皇太后輓歌詞》之一:“筮水靈源濬,因山祔禮崇。”《舊唐書·禮儀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構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業……又 世祖 元皇帝 潛鱗韞慶,屈道事 周 ,導濬發之靈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隱者所居、遠離塵世之地。 唐 呂岩 《浪淘沙》詞:“我有屋三椽,住在靈源。無遮四壁任蕭然。萬象森羅為斗栱,瓦蓋青天。”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靈源有路不可入,但見幾片流出雲中花。”

(4).指心靈。 晉 陸雲 《夏府君誄》:“淪心眾妙,洞志靈源。” 宋 蘇轍 《遺老齋絕句》之二:“眾音入我耳,諸色過吾目,聞見長歷然,靈源不受觸。” 元 張宇 《閒述》詩之一:“此性生而與道俱,靈源常患少人疏。”

遐方

遠方。 漢 揚雄 《長楊賦》:“是以遐方疏俗,殊鄰絶黨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蹻足抗首,請獻厥珍。” 唐 白居易 《題郡中荔枝詩》:“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清 曹寅 《粵中丞送孔雀》詩:“絶嶠龍閒能致遠,遐方珍貢自乘時。”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