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米為辛勞,井臼為形勞,針線刀尺為神勞,溯卅年茹苦自甘,方期苜蓿成陰,與偕白首; 荊布無怨言,冷暖無妒言,伯叔妯娌無譖言,遍三黨同聲相贊,詎料豨苓乏術,竟斷青弦。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薪米為辛勞,井臼為形勞,針線刀尺為神勞,溯卅年茹苦自甘,方期苜蓿成陰,與偕白首;
下聯:荊布無怨言,冷暖無妒言,伯叔妯娌無譖言,遍三黨同聲相贊,詎料豨苓乏術,竟斷青弦。

對聯備註:

(清-林昌彝《挽妻聯》)

參考注釋

辛勞

[pains;toil] 辛苦勞作

母親一生辛勞

井臼

(1).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務。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南之妻》:“親操井臼,不擇妻而娶。”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足其家,不以非道;進其身,不以苟得。時退則退,尊老無井臼之勞。”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伍秋月》:“骨耎足弱,不能為君任井臼耳。”

(2).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 唐 盧綸 《尋賈尊師》詩:“井臼陰苔遍,方書古字多。” 宋 梅堯臣 《送張山甫秘校歸緱氏》詩:“蓬巷鬧鷄犬,藤花蔭井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顧宗祧而動念,君子所以有伉儷之求;瞻井臼而懷思,古人所以有魚水之愛也。”

針線

(1) [needle and thread]∶針和線

針線包

(2) [needlework]∶縫紉刺繡等工作

做針線

刀尺

(1).剪刀和尺。裁剪工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唐 張籍 《白紵歌》:“裁縫長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是對戶女郎,就吾乞刀尺。”

(2).指服裝的製作。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一:“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 高急暮砧。” 唐 李邃 《盧夫人崔氏墓誌》:“詩書刀尺,皆臻玄奧。” 宋 梅堯臣 《送徐無黨歸婺州》詩:“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3).喻法式規矩。 前蜀 貫休 《上縉雲段使君》詩:“活民刀尺雖無象,出世文章豈有師。”

(4).喻品評進退人才的權力。《晉書·李含傳》:“見 含 為 騰 所侮,謹表以聞,乞朝廷以時博議,無令 騰 得妄弄刀尺。”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如此之徒,雖能令壤蟲雲飛,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為禍福。” 唐 白居易 《為人上宰相書》:“古之善為宰相者……蓋在於秉鈞軸之樞,握刀尺之要。”

(5).方言。修飾,打扮。 高德明 《夢中婚》:“真是人是衣服馬是鞍,姑老爺不刀尺不好看。”

自甘

心甘情願。《清史稿·張煌言傳》:“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深厲,而卒以成事。”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

苜蓿

[alfalfa] 一種生長廣泛重要的歐洲豆科牧草植物( Medicago sativa ),具三小葉和藍紫色花,主要作為牧草和綠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這是因為它們有特別長的根系,可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白首

(1).猶白髮。表示年老。《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論》:“ 范雎 、 蔡澤 世所謂一切辯士,然游説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説力少也。” 前蜀 韋莊 《與東吳生相遇》詩:“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元 錢應庚 《春草碧·次韻酬復孺》詞:“西園長記前游,乘興重來看蘭藥。白首友於情,同憂樂。”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邁,白首無成。獨坐無聊,老懷難遣。” 清 吳敬梓 《移家賦》:“羨白首之詞臣,久赤墀之記注。”

(2).謂男女相愛誓願白頭偕老。 宋 陳師道 《送內》詩:“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詩:“深言匪曲衷,白首為所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十:“純潔的初戀,信託的心,白首的約,不辭的別。”

荊布

(1).“荊釵布裙”之省。《南史·范雲傳》:“昔與將軍俱為黃鵠,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盛。”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荊布之婦,怎消受五花官誥。” 清 毛師柱 《舟中兩夢亡婦詩以志感》:“廿年舊事從頭記,荊布相依最苦辛。”

(2).用為對己妻的謙稱。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量移》:“只是目斷彤管,心懷荊布。”

怨言

[word of complaint] 埋怨

毫無怨言

冷暖

[changes in temperature—well-being] 泛指日常生活起居

關心農民的冷暖

伯叔

(1). 周 王朝對同姓諸侯的稱呼。《書·旅獒》:“﹝王﹞分寶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 孔穎達 疏:“分寶玉於同姓伯叔之國,見己無所愛惜,是用誠信其親親之道也。”

(2).伯父叔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 明 陳士元 《俚言解》卷一:“今人稱伯父叔父止稱伯叔,如古兄弟長幼之稱減去‘父’字,非禮也。” 清 西厓 《談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則對伯叔皆雲姪,古人但稱猶子從子矣。”

婦人稱丈夫的兄弟。 明 陳士元 《俚言解》卷一:“婦稱夫之兄弟曰伯叔,或稱伯公叔公,或稱伯伯,皆俗呼也。”

妯娌

[wives of brothers] 兄弟的妻子的合稱

兩妯娌

譖言

讒言。《詩·小雅·雨無正》:“聽言則答,譖言則退。” 鄭玄 箋:“有譖毀之言,則共為排退之。” 唐 柳宗元 《祭穆質給事文》:“危法旋加,譖言俄及,左官 夔國 ,義夫掩泣。” 清 沉德潛 《<解文毅公全集>序》:“而帝惑於譖言,致不得終老牖下。”

三黨

指父族、母族、妻族。見《爾雅·釋親》。《晏子春秋·雜下十二》:“且以君之賜,父之黨無不乘車者,母之黨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黨無凍餒者。”《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老爺不信時,移文到 盩厔縣 中,將三黨親族姓名,一一對驗,小人之冤可白矣。”

同聲

(1) [simultaneous]∶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2) [same sound]∶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聲相應

(3) [(speak)at the same time]∶眾口一辭;隨聲附合

台下同聲叫起好來

(4) [same tone]∶言語腔調相同

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淨、醜同聲。——清· 李漁《閒情偶寄》

詎料

豈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詎料渠此次親身到京,不貞之據已被我拿住。” 蕭三 《大家應該看<歷史的教訓>》詩:“詎料仲夏夕,驚嘆巨星隕!偉大革命者,壽終得正寢。”

豨苓

即豬苓。藥草名。 唐 韓愈 《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祝充 註:“ 楚 人呼豬為豨,豨苓乃豬苓也。” 宋 陸游 《閒詠園中草木》:“勸君辦取金鴉嘴,不問昌陽與豨苓。”參見“ 豬苓 ”。

青弦

清絃。青,通“ 清 ”。 南朝 宋 鮑照 《代朗月行》:“靚妝坐帷里,當戶弄青絃。” 唐 王維 《扶南曲歌詞》之二:“堂上青絃動,堂前綺席陳。”一本作“ 清絃 ”。參見“ 清絃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