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雲地獲金剛乾慧地,救護親因入遍知海; 羅漢道證菩提天上道,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法雲地獲金剛乾慧地,救護親因入遍知海;
下聯:羅漢道證菩提天上道,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對聯備註:

(清-陳景亮《法海寺聯》)

參考注釋

法雲地

佛教語。大乘菩薩修行的第十個階位。此位成就“da6法智”,具足無邊功德,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華嚴經·十地品》:“如 須彌盧山王 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 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詩:“寒空法雲地,秋色浄居天。”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歡喜地、離垢地、焰慧地、法雲地,地地相乘。”

金剛

(1) [diamond]∶鑽石的略稱

(2) [king kong]∶美國三十年代拍攝一部怪獸電影,其主角是巨大的猩猩,叫金剛

(3) [giant]∶比喻身材巨大、孔武有力的人

(4) [insect] 〈方〉∶某些昆蟲(如蒼蠅)的蛹

(5) [Buddha's warrior attendant]∶佛教指佛的侍從力士,手執金剛杵(古印度兵器)

救護

(1) [relieve a sick or injured person]

(2) 救助保護

救護之責。——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3) 特指援助傷病人員使得到適時的醫療

漢道

(1). 漢 代的道統、國祚。《漢書·翼奉傳》:“今 漢 道未終,陛下本而始之,於以永世延祚,不亦優乎?”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 漢 道亨而天驥呈才, 魏 德楙而澤馬効質。” 明 陳宗之 《漢道》詩:“ 漢 道昔雲季,四海沸羣雄。”

(2).指 漢 兵所行的道路。《史記·東越列傳》:“ 餘善 聞樓船請誅之, 漢 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 漢 道。”

(3).通往 漢 土的道路。《史記·西南夷列傳》:“ 夜郎 旁小邑皆貪 漢 繒帛,以為 漢 道險,終不能有也。”

菩提

[梵Bodhi]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境界

上道

(1).君上之道。《易·節》:“liu6四:安節,亨。《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高亨 註:“liu6四為陰爻,為柔;九五為陽爻,為剛。liu6四居九五之下,是為柔從剛。象臣民遵從君上之道。”

(2).玄妙之道。 馬王堆 漢 墓帛書《道原》:“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卷四:“遂開上道,允得妙門。”《雲笈七籤》卷九:“此三洞經符,上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

(3).指太陽近北極的軌道。《隋書·禮儀志一》:“自 開皇 以來,日近北極,行於上道,晷度延長。”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鉤玄》:“或者謂有道之國,日行上道而長。”

(4).通衢,大路。 唐 嚴維 《酬謝侍御喜王宇及第見賀不遇之作》詩:“柳映三橋發,花連上道明。”

出發上路,啟程。 晉 李密 《陳情事表》:“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明 蘇伯衡 《瞻雲軒記》:“ 武毅公 嘗上休致之請矣,及 雲南 之命下,即日上道,初不以老為辭,其為忠也,何以加諸。” 郭小川 《雪兆豐年》詩:“萬里前程,就從此上道。”

安住

(1).穩定。《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彊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寧是興隆之漸耶!”

(2).安心住下。 魯迅 《彷徨·祝福》:“況且,一想到昨天遇到 祥林嫂 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須彌山

(1).梵語sumeru的譯音。或譯為 須彌樓 、 修迷盧 、 蘇迷盧 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積”諸義。原為古 印度 神話中的山名,後為佛教所採用,指一個小世界的中心。山頂為 帝釋天 所居,山腰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釋氏要覽·界趣》:“《長阿含》並《起世因本經》等云:四洲地心,即 須彌山 。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鐵圍山,周迴圍繞,並一日月晝夜迴轉照四天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天咫》:“釋氏書言, 須彌山 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封神演義》第七三回:“非銅非鐵又非鋼,曾在 須彌山 下藏。” 清 昭槤 《嘯亭續錄·佛言須彌山》:“佛經言 須彌山 高數萬由旬,日月繞山周行,為其峯影所蔽,遂分晝夜。”亦省稱“ 須彌 ”。 宋 蘇軾 《觀湖》詩之一:“ 須彌 有頂低垂日, 兜率 無根下戴鼇。” 清 姚鼐 《題<四更山吐月圖>》詩:“環海世界中 須彌 ,光明隱蔽行兩規。”

(2).指 喜馬拉雅山 。 康有為 有《望須彌山雲飛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國聞西藏又割地矣》詩。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