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承恩湛露三春重;
下聯:被體香羅九夏輕。
對聯備註:
(清-《集字聯》)
對聯承恩湛露三春重; 被體香羅九夏輕。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承恩
(1).蒙受恩澤。 唐 岑參 《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前日承恩 bai1*1虎殿 ,歸來見者誰不羨。” 劉成禺 《洪憲紀事詩》之一七四:“君王碧洗頒冠玉,養子承恩四子婚。”
(2). 漢 台館名。《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 昭靈 ,南出 承恩 。”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云:“ 昭靈 、 承恩 、皆館名也。”
湛露
(1).《詩·小雅》篇名。《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後因喻君主之恩澤。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獻食表》:“策勛飲至,頻承湛露之恩。”《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賢妃徐氏》:“願陛下布澤流人,矜弊恤乏,減行役之煩,增湛露之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光天所覆,鹹沾湛露之仁。”
(2).喻丈夫之恩惠。《文選·江淹<雜體詩·效張華“離情”>》:“願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 呂延濟 註:“湛露能潤澤於物,喻夫之恩惠。”
(3).濃重的露水。《楚辭·九章·悲迴風》:“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朱熹 集註:“湛,厚也。” 晉 陸機 《為周夫人贈車騎》詩:“日月一何速,素秋墜湛露。” 清 徐芳 《立春日賦示武陵諸友》詩:“湛露沾花曉,長天照眼新。”
三春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鵪鶉·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謐》詩:“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註:“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香羅
綾羅的美稱。 唐 杜甫 《端午日賜衣》詩:“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宋 孔平仲 《子明棋戰兩敗輸張寓墨並蒙見許夏間出篋中所藏以相示詩索所負且堅元約》詩:“古錦綴為囊,香羅裁作帕。” 明 黃子錫 《艷曲》詩:“學織九張機,香羅疊舞衣。”
九夏
(1).古樂名。《周禮·春官·鍾師》:“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註:“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地□天驚,千里招魂,碧血尚無歸櫬路;
輓聯,名人名家,14字對聯對聯:古柏廿八株傳是雲台諸將植
名勝,河南,12字對聯對聯: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
名勝,青城山,4字對聯對聯:雞韻人簾時正午 花香動扉日方晨
春聯,雞年,7字春聯對聯:千佛禮鳩摩,名士案頭賡昧旦;
輓聯,名人名家,12字對聯對聯:教成於家,溯三國六朝,光昭世德;
名人名家,名勝,13字對聯對聯:讀書有味千回少 對客無情一句多
名勝,7字對聯對聯:存忠孝心; 立修齊志。
名人名家,4字對聯對聯:周圍雲彩麗 五色月華新
行業,5字對聯對聯:君於陰德修之應; 我讀賢書喜欲狂。
名人名家,7字對聯對聯:樂談姐妹兄弟情 出門去個個稱心
開業,7字對聯對聯:愛子先當訓子 起家應念保家
格言,儉以治家,6字對聯對聯:妙智入婆娑普現卅二應身遍引迷津歸覺海
名勝,台灣對聯:春染瑤山鋪錦繡 龍騰碧海壯輝煌
春聯,7字春聯對聯:武鄉可擬,汾陽可擬,姚江亦可擬,瀟湘衡岳,間氣獨鍾,四十年中外傾心,如此完人空想像;
輓聯,名人名家
詩詞推薦
- 我有懶庵兄,夤緣真有在釋守淨《偈二十七首》
- 聚散窮通何足道,醉來一曲放歌行
- 百年亭館幾興廢,十載交遊半故新於石《次韻徐深之》
- 片石鄰空掌樣平,吳兒曾此御瑤琴葉茵《琴堂》
- 小兒放嬌來牽衣,抱我門前接爺歸趙汝鐩《響卜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