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低首是林胡,總不負古昔先民,又豈獨燕國詞臣大手筆; 兩字易名齊靳左,問誰屬危疑重事,直比於魏公樞密同平章。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一生低首是林胡,總不負古昔先民,又豈獨燕國詞臣大手筆;
下聯:兩字易名齊靳左,問誰屬危疑重事,直比於魏公樞密同平章。

對聯備註:

(清-夏正彝《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一生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all one's life] 整個生命期間

低首

(1).低頭。恭順貌。《史記·平準書》:“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

(2).低頭。羞愧貌。 明 張萱 《疑耀·三十六奉朝請》:“ 陶宏景 與從兄書:仕宦四十左右,作尚書郎……余今將五十矣,始作尚書郎,仰望古人,殊為低首。”

(3).低頭。折服貌。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十:“有婦人女子,村氓淺學,偶有一二句,雖 李 、 杜 復生,必為低首者。”

(4).低頭。亦指佩服。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時火氣,不許今人低首古人,何嘗為解經講學起見。”

林胡

(1).古族名。 戰國 時分布在今 山西 朔縣 北至 內蒙古自治區 內。從事畜牧,精騎射。 戰國 末為 趙 將 李牧 擊敗,遂歸附於 趙 。《史記·匈奴列傳》:“ 晉 北有 林胡 、 樓煩 之戎。” 司馬貞 索隱引 如淳 曰:“ 林胡 即 儋林 ,為 李牧 所滅也。”

(2). 唐 代借指 奚 、 契丹 等族。 唐 張謂 《同孫構免官後登薊樓》詩:“猶希虜塵動,更取 林胡 帳。”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序》:“ 開元 二十年,國家有事 林胡 ,詔禮部尚書 信安王 總戎大舉。”

古昔

[of old;in times gone] 古時

先民

(1) [ancient people]∶泛指古人

(2) [ancient sage]∶古代的賢人

先民詢之。——清· 劉開《問說》

豈獨

難道只是;何止。《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莊子·胠篋》:“然而 田成子 一旦殺 齊 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唐 杜甫 《有感》詩之四:“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使朝廷與 夏國 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 夏國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黃遵憲 《四用前韻》:“豈獨 漢 唐 無此禍,五洲驚怪國人狂。”

詞臣

舊指文學侍從之臣,如翰林之類。 唐 劉禹錫 《江令宅》詩:“ 南朝 詞臣 北朝 客,歸來唯見 秦淮 碧。” 明 徐光啟 《疏辯》:“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從來無此官銜;以詞臣而出典兵,從來無此職掌。”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所謂國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詞臣,我們在 南朝 的幾個末代時,可以找出這實例。”

大手筆

(1) [calligraphy of an authority]∶舊指有關朝廷大事的文字

(2) [well-known writer]∶指名作家,也指名家的作品

易名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朝廷為之立諡號。《禮記·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幸聖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獲邀易名之曠典也。”後亦有由崇仰者為死者議立謚,稱“私謚”,亦稱“ 易名 ”。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志銘》:“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貞曜先生 為 孟郊 之私謚。

(2).換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天繪亭記》:“余擇勝得此亭,名曰 天繪 ,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當有俗子易名‘ 清輝 ’,可為一笑。”

危疑

懷疑,不信任;疑懼。《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仲尼 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晉 杜預 註:“變例以起大義,危疑之理,故特稱 仲尼 以明之。”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領賓閣,前無比;遭危疑,建大謨。” 清 許纘曾 《睢陽行》:“豪門娶婦亦危疑,先奏神絃羞沆瀣。” 譚獻 《<明詩錄>序》:“ 長沙 李相 雖處危疑,而丁中葉休養之會,於是剬詩緝頌。”

重事

重大的事。《禮記·冠義》:“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廟;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韓非子·用人》:“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漢書·刑法志》:“獄,重事也。” 元 關漢卿 《緋衣夢》第三折:“今日升廳,當該司吏有甚么合僉押的文書,決斷的重事,帶上廳來。”

樞密

(1).**。 唐 白居易 《得丁私發制書法司斷依漏泄坐丁訴雲非密事請當本罪判》:“如或事關樞密,則科漏洩之辜,請驗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軍機御史》:“軍機為樞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許擅入。”

(2).中樞官署的統稱。《北史·劉潔傳》:“ 潔 久在樞密,恃寵自專,帝心稍不平。” 唐 張說 《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太子監國於 晉陽 ,公留綜宮朝,兼典樞密。” 清 蔣士銓 《桂林霜·議恤》:“持衡司禮專樞密,聽履聲同上金闕。”

(3).專稱樞密院。 宋 蘇軾 《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財,舉歸之司農;天下之獄,舉歸之廷尉;天下之兵,舉歸之樞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綱,聽其治要而責成焉耳。”

(4).樞密使的簡稱。《舊五代史·唐書·郭崇韜傳》:“於是三上章堅辭樞密之位,優詔不從。”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二:“身見其子 肖胄 為樞密,壻 鄭億年 為資政殿大學士,儀同執政。”參見“ 樞密使 ”。

平章

(1).評處;商酌。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糾舉非法,更選忠清,平章賞罰。”《隋書·何稠傳》:“上因攬太子頸謂曰:‘ 何稠 用心,我付以後事,動靜當共平章。’”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求諫》:“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詞:“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連城》:“我為君平章已確,即教小娘子從君返魂,好否?”

(2).品評。 唐 劉禹錫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遊伴,平章貴价車。”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人韻》詞:“卻與平章珠玉價,看醉里,錦囊傾。”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春賞》:“憑欄爭賞,細與平章。” 清 黃遵憲 《度遼將軍歌》:“將軍歸來猶善飯,平章古玉圖鼎鐘。”

(3).古代官名。 唐 代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定,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同參國事。 唐睿宗 時又有平章軍國重事之稱。 宋 因之,專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擔任,位在宰相之上。 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於丞相。 元 代之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則為地方高級長官。簡稱平章。 明 初仍沿襲,不久廢。

辨別彰明。《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北周 庾信 《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見勑旨,刊正音律,平章曆象。”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道上》:“斯足以揚搉誠偽,平章黑白矣。”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