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譚空無欲而空定於五倫外求空卻便冤佛 禪門寧靜不染為靜只在七情中討靜即是解禪

佛教

對聯全文

上聯:佛法譚空無欲而空定於五倫外求空卻便冤佛
下聯:禪門寧靜不染為靜只在七情中討靜即是解禪

對聯備註:

(太原奉聖寺清·楊二酋)

參考注釋

佛法

(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義

(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空無

(1).佛教語。謂一切事物從因緣生,唯心所造,了無自性。《維摩經·菩薩行品》:“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2).指虛無之境。 晉 陶潛 《歸園田居》之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五倫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father and son,husband and wife ,between brothers and between friends] 封建禮教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lun2理關係

外求

求之於外。《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古者稅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韓詩外傳》卷一:“安命養性者,不待委積而富,名號傳乎世者,不待勢位而顯,德義暢乎中而無外求也。” 南朝 梁 沉約 《傷王諶》詩:“長史體閒任,坦蕩無外求。持身非詭遇,應物有虛舟。” 唐 宋之問 《送許州宋司馬赴任》詩:“河潤在明德,人康非外求。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 宋 陸游 《秋夜紀懷》詩:“垂世詩書在,兒童勿外求。”

空卻

除去。 明 李贄 《解經文》:“夫諸相總是吾真心中一點物,即浮漚總是大海中一點泡也。使大海可以空卻一點泡,則真心亦可以空卻一點相矣,何自迷乎?”

禪門

(1).佛教語。謂禪定之法門,為心定於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達摩 所傳禪法言,即謂禪宗法門。 唐 玄覺 《永嘉證道歌》:“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此“禪門”即禪宗之法門。

(2).猶佛門。指佛教。 唐 唐彥謙 《寄蔣二十四》詩:“禪門澹泊無心地,世事生疏欲面牆。”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內無不推 月涵 為禪門尊宿矣。” 嚴復 《和荊公》:“禪門講座下,所得盡平平。”

(3).佛教語。即叢林。僧侶群聚的寺院。《釋氏要覽·躁靜》:“禪門,別號叢林。” 唐 孫逖 《奉和崔司馬游雲門寺》:“繫馬清溪樹,禪門春氣濃。”參見“ 叢林 ”。

寧靜

[peaceful;tranquil;quiet] 平靜;安靜;清靜寡慾,不慕榮利

只在

(1).總在;仍在。 宋 蘇軾 《殢人嬌·贈朝雲》詞:“朱脣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箇,千生萬生只在。” 宋 李萊老 《謁金門》詞:“舊恨新愁都只在,東風吹柳帶。”《三國志平話》卷中:“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 關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水滸傳》第八回:“那人問道:‘ 薛端公 在何處住?’ 董超 道:‘只在前邊巷內。’”《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這酸子。’”

七情

[seven emotions] 中醫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活動,這些活動過於強烈持久或失調,可引起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致病

即是

(1).如此。《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2).就是。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