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嶽賈逵,開九萬五千言古義; 鏗鏗楊政,發七經六十家真傳。

名人名家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嶽嶽賈逵,開九萬五千言古義;
下聯:鏗鏗楊政,發七經六十家真傳。

對聯備註:

(清-陳朗川《贈林昌彝聯》)

參考注釋

嶽嶽

亦作“嶽嶽”。1.挺立貌;聳立貌。《楚辭·九思·憫上》:“叢林兮崯崯,株榛兮嶽嶽。” 王逸 註:“嶽嶽,眾木植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神仙嶽嶽於棟間,玉女闚窗而下視。” 李善 註:“嶽嶽,立貌。” 郭沫若 《十年建國增徽識》詩:“巨廈煌煌周八面,豐碑嶽嶽建中央。”

(2).喻人位尊氣盛。鋒芒畢露。《漢書·朱雲傳》:“ 五鹿 嶽嶽, 朱雲 折其角。”此為雙關語,以鹿角高聳突出,喻 五鹿充宗 之為人

(3).形容人剛直不阿。 唐 柳宗元 《佩韋賦》:“ 雲 嶽嶽而專強兮,果黜志而乖圖。” 清 周亮工 《祭建寧司李君碩孫公文》:“及入對司寇,公抗辨數百言,嶽嶽不撓。”

五千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後以“五千言”為 老子 《道德經》的代稱。 唐 白居易 《養拙》詩:“迢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先生》詞:“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 老聃 作五千言, 釋迦 有 恆河 沙數說,也還是東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詩·鄭風·女曰雞鳴序》:“陳古義,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穎達 疏:“陳古之賢士好德不好色之義。” 宋 蘇軾 《孔毅父妻輓詞》:“高風相賓友,古義仍兄弟。”

(2).古書的義理。《史記·酷吏列傳》:“ 湯 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古義弘深,聖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義,以交相儆也。”

(3).古人對經籍的傳統解釋。《漢書·儒林傳·丁寬》:“ 寬 至 雒陽 ,復從 周王孫 受古義,號《周氏傳》。”

(4).文字辭彙的古代意義楊樹達 《<古聲韻討論集>序》:“讀書必求其義,而古義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義,猶適 燕 代 而南其轅也。”

鏗鏗

(1).形容聲音洪亮。《禮記·樂記》“鐘聲鏗,鏗以立號” 唐 孔穎達 疏:“鐘聲鏗者,言金鐘之聲鏗鏗然矣。” 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潔己虛中,既處一言而落落;飛聲擅價,終傾眾寳以鏗鏗。”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畫壁》:“忽聞吉莫靴鏗鏗甚厲,縲鎖鏘然。” 端木蕻良 《吞蛇兒》:“﹝ 水根 ﹞覺著一串電車的腳鈴鏗鏗地就在他心上烙過,胡裡胡塗地想跌下去。”

(2).形容語言響亮有力。《後漢書·儒林傳上·楊政》:“説經鏗鏗 楊子行 。” 子行 , 楊政 字。 宋 蘇舜欽 《舟至雀橋士人張生抱琴攜酒見訪》詩:“鏗鏗語言好,舉動亦風流。”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説經常鏗鏗,陳史亦侃侃。”

七經

(1). 漢 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典。七經名目,歷來說法不一。 東漢 《一字石經》作《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後漢書·張純傳》 唐 李賢 注作《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 宋 劉敞 《七經小傳》作《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 清 康熙 《御纂七經》作《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

(2).道家七類經書。即《仁經》、《禮經》、《信經》、《義經》、《智經》、《德經》、《道經》。見《雲笈七籤》卷九。

(3).佛家淨土宗的七種經典。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讚淨土佛攝授經》、《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十家

(1).指先 秦 十個學術派別。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2).指 荀卿 、 宋玉 、 枚乘 、 司馬相如 、 賈誼 、 王褒 、 班固 、 張衡 、 揚雄 、 王延壽 等辭賦家十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觀夫 荀 結隱語,事數自環; 宋 發巧談,實始淫麗; 枚乘 《兔園》,舉要以會新; 相如 《上林》,繁類以成艷; 賈誼 《鵩鳥》,致辨於情理; 子淵 《洞簫》,窮變於聲貌; 孟堅 《兩都》,明絢以雅贍; 張衡 《二京》,迅發以宏富; 子云 《甘泉》,構深瑋之風; 延壽 《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並辭賦之英傑也。”

(3).指 唐 開元 中十王宅諸王。 唐 鄭嵎 《津陽門》詩:“上皇寬容易承事,十家三國爭光輝。”參見“ 十王宅 ”。

(4).指唐宮中得到皇帝寵幸的女伎藝人。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教坊內人》:“妓女入 宜春院 ,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頭也。其家在教坊內,謂之內人家,四季給米。得幸者,謂之十家。”

真傳

猶嫡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方伯公遺事》:“先祖 方伯公 年九十餘……常揭一聯於廳事云:‘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魯迅 《華蓋集·導師》:“說佛法的和尚,賣仙藥的道士,將來都與白骨是‘一丘之貉’,人們現在卻向他聽生西的da5法,求上升的真傳,豈不可笑!”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