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擁書城,精神滿腹,著作等身,積卅年雪案螢窗,尤於麟經有得; 兩回遊泮水,淨土潛修,名場倦踏,看明載蒼顏鶴髮,重歌鹿鳴而來。

名人名家壽聯分齡男壽八十壽

對聯全文

上聯:萬卷擁書城,精神滿腹,著作等身,積卅年雪案螢窗,尤於麟經有得;
下聯:兩回遊泮水,淨土潛修,名場倦踏,看明載蒼顏鶴髮,重歌鹿鳴而來。

對聯備註:

(清-俞樾《賀張應昌八十壽聯》)

參考注釋

擁書城

見“ 擁書百城 ”。

精神滿腹

謂滿腹才學。《晉書·溫嶠傳》:“﹝ 溫嶠 ﹞深結 錢鳳 ,為之聲譽;每曰:‘ 錢世儀 精神滿腹。’”《金史·李獻甫傳》:“﹝ 李獻甫 ﹞博通書傳,尤精《左氏》及地理學。為人有乾局,心所到則絶人遠甚。故時人稱其精神滿腹。”

著作等身

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雪案螢窗

同“ 雪窗螢几 ”。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一折:“[小生]雪案螢窗,辛勤十載,淹通諸史,貫串百家。” 明 徐霖 《繡襦記·正學求君》:“大相公一向奮志雲程鶚薦,埋頭雪案螢窗,手不釋卷,口不絶吟。”

麟經

即麟史。 唐 黃滔 《與羅隱郎中書》:“誠以麟經下筆,諸生而不合措辭;而 史馬 抽毫, 漢 代而還陳別録。” 元 馬祖常 《都門一百韻用韓文公<會合聯句>詩韻》:“羣儒修麟經,諸將宣豹略。”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今史闕》:“ 周 末自麟經絶筆後,至 蘇 張 游説,中間一百四十四年,史簡遺闕,無以詳其梗概。”參見“ 麟史 ”。

有得

(1).有所得;有所領悟。《史記·天官書》:“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南史·隱逸傳上·陶潛》:“少來好書,偶愛閒靖,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宋 張載 《正蒙·有德》:“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如:學習有得;有得有失。

(2).表示程度深或持續時間長。《官場現形記》第三三回:“ 上海道 前腳走, 上海縣 跟著又來。並不是欺他官小,對不住他,只好擋駕;見面之後,有得同你纏。”

游泮

明 清 科舉制度,經州縣考試錄取為生員者就讀於學宮,稱游泮。泮即泮宮,原為 西周 諸侯所設的大學之名。 宋 後州縣皆置,仍沿用此稱。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葉生》:“又厚遺其子,為延師教讀,言於學使,逾年游泮。”

古代學宮前有泮水,故稱學宮為泮宮。 明 清 時,儒生經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為生員,謂之“游泮”。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談資·戴大賓對》:“ 戴大賓 八歲游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令與弟 怙 同師,勤身鋭慮,大異往昔,三年游泮。”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婦據其貲,延師教子,竟得游泮。”

淨土

[Pure Land] 佛教指沒有塵世庸俗氣的清淨世界

潛修

亦作“ 潛脩 ”。亦作“潛修”。 1.專心修養。 明 方孝孺 《治要》:“未見鈇鉞而畏威,未見鞠訊而遠罪,潛修默改於閭閻田裡之中。” 明 唐順之 《答馮午山提學書》:“伏聞吾丈家居數年,潛脩精進。” 王西彥 《靜水裡的魚》:“這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故,都會干涉到這位‘蒙叟門人’的潛修養性。”

(2).指深造。 郭沫若 《落葉》:“我想他一定是現在的S醫院的院長。他從 日本 輟學之後,一定是跑到 歐洲 大陸去潛修了幾年,大概是在最近的期間內才回國的。”

名場

(1).名流會聚之所。 唐 王勃 《綿州北亭群公宴序》:“昔往 東吳 ,已有 梁鴻 之志;今來 西蜀 ,非無 張載 之懷。況乎踐名場,攜勝友。風月無幾,琴酒俄乖。” 蔣青翊 註:“名勝之場。”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所云 碧山堂 尚書者,即 東海 徐健菴 司寇領袖名場者也。”

(2).指科舉的考場。以其為士子求功名的場所,故稱。 唐 劉復 《送黃曄明府岳州湘陰赴任》詩:“擬古名場第一科,龍門十上困風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許棠》:“既久困名場,時 馬戴 佐 大同 軍幕,為詞宗, 棠 往謁之,一見如舊交。” 清 薛雪 《一瓢詩話》卷七九:“作詩非應舉,何必就程式?熱趕名場之人,豈有好詩好文哉?” 康有為 《除夕從兄沛然秀才》詩:“應笑 馬生 多大志,最慚 韓子 逐名場。”

(3).泛指追逐聲名的場所。 唐 李鹹用 《臨川逢陳百年》詩:“教我無為禮樂拘,利路名場多忌諱。” 金 元好問 《倫鎮道中見槐花》詩:“名場奔走競官榮,一紙除書誤半生。” 清 龔自珍 《歌哭》詩:“閲歷名場萬態更,原非感慨為蒼生。”

蒼顏

(1).蒼老的容顏。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蒼顏白髮,頽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清 孫枝蔚 《病》詩:“已識蒼顏瘦,何勞明鏡窺。”

(2).蒼翠之色。 宋 曾鞏 《冬望》詩:“長松夾樹蓋十里,蒼顏毅氣不可迴。” 清 孫枝蔚 《水嘆》詩之二:“古人心如雨中山,久雨益復識蒼顏。”

鶴髮

白髮。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關齋夜賦四城門·第三賦南城門老》:“鶴髮辭軒冕,鮐背烹葵菽。” 唐 劉希夷 《代悲白頭翁》詩:“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四:“矮小的 張仲老 把他的童顏愈見漲紅起來,星眼愈見睜圓起來,鶴髮似乎有要直豎的形勢。”

鹿鳴

(1).鹿鳴叫。《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毛 傳:“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

(2).古代宴群臣嘉賓所用的樂歌。源於《詩·小雅·鹿鳴》。據 清 代學者研究,《鹿鳴》的樂曲至兩 漢 、 魏 、 晉 間尚存,後即失傳。《儀禮·大射》:“小樂正立於西階東,乃歌《鹿鳴》三終。”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游絃》。”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古曲音辭存者四:曰《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後科舉時代,以舉人中式為賦鹿鳴。 唐 韓愈 《送楊少尹序》:“ 楊侯 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二韻》:“鹿鳴君始賦,駿骨竊先知。”

(3).指鹿鳴宴。 唐 元稹 《桐花》詩:“君若傲賢雋,鹿鳴有食芩。”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忽一日,告從姪 慶辰 云:‘作宵夢 趙 宰拉赴鹿鳴,與公鄰坐,已而杳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篷窗隨錄><篷窗續錄>》:“方伯庚午以重赴鹿鳴,加頭品頂戴。”

(4).借指科舉考試。 明 葉憲祖 《碧蓮繡符》第八折:“吾本 章斌 名姓,鹿鳴徼幸居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乾王洪寶制》:“況我真聖主文武同科,鹿鳴與鷹揚並重。”《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鳴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當刮目。”

而來

以來。《墨子·兼愛下》:“夫挈 泰山 以超 江河 ,自古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孟子·盡心下》:“由 孔子 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宋 范仲淹 《天章閣待制王公墓志銘》:“又用兵而來,吏民疲苦。”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