齎志以歿,誰喻孤忠,從茲江浦清流,一樣銷魂思屈子; 愛士之誠,本由天性,猶憶鑒衡嘉許,不堪回首識荊州。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齎志以歿,誰喻孤忠,從茲江浦清流,一樣銷魂思屈子;
下聯:愛士之誠,本由天性,猶憶鑒衡嘉許,不堪回首識荊州。

對聯備註:

(清-張新瀚《挽張百熙聯》)

參考注釋

齎志以歿

見“ 賫志而歿 ”。

孤忠

(1).忠貞自持,不求人體察的節操。 宋 曾鞏 《韓魏公輓歌詞》:“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艱急見孤忠。”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忠良會邊》:“只恐孤忠有功難建,須期個地轉天旋,要使離人再得圓。” 清 宋儒醇 《南渡》詩:“獨有 史督輔 ,盡瘁繼以死。一片孤忠心,眾kou4交肆毀。” 清 顧炎武 《井中心史歌》:“獨力難將 漢 鼎扶,孤忠欲向 湘 纍弔。”

(2).指忠貞自持的人。 清 蔣士銓 《冬青樹·自序》:“竊觀往代孤忠,當國步已移,尚間關忍死於萬無可為之時,志存恢復。”

從茲

猶從此。 唐 杜甫 《為農》詩:“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自從 盤古 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清 孫枝蔚 《張孝子詩》:“乞棺殮主長哀號,從茲孝烈聞 通城 。”

江浦

(1).江濱。《呂氏春秋·本味》:“ 江 浦之橘, 雲夢 之柚。” 高誘 註:“浦,濱也。” 唐 岑參 《題金城臨河驛樓》詩:“忽如 江 浦上,憶作捕魚郎。” 唐 張說 《晦日》詩:“晦日嫌春淺,江浦看湔衣。”

(2).泛指江河。 北周 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藏之山巖,可使雲霧鬱起;濟之江浦,必當蛟龍繞船。” 唐 杜甫 《鷗》詩:“江浦寒鷗戲,無他亦自饒。” 明 高啟 《虎邱行次朱賞靜見寄韻》:“秋風今朝動江浦,掛席正是當年期。”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一樣

[ same;identical;alike] 同樣

銷魂

[ecstasy;feel transported;be over-whelmed melt away soul;be overwhelmed with joy or sorrow] 形容傷感或歡樂到極點,若魂魄離散軀殼。也作“消魂”

樂樂愈精愈妙了,令人銷魂。——《警世通言》

屈子

指 屈原 。 唐 戴叔倫 《過三閭廟》詩:“ 沅 湘 流不盡, 屈子 怨何深。” 明 劉基 《梅頌序》:“乃效 屈子 頌橘之體而作頌。” 郭沫若 《再出夔門游西陵峽》詩:“ 屈子 衣冠猶有冢, 明妃 脂粉尚流香。”

本由

根由。 王闓運 《<八代文粹>序》:“輒為述其本由,使必應於經義。”

天性

(1) [innate quality;nature]∶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性情

(2) [fate;God's will]∶天命

鑒衡

亦作“鑒衡”。鑑別,評定。 明 李東陽 《擬楊文懿公謚議》:“又見諸考校,為鑑衡模範,昭不可掩。” 清 汪懋琨 《<白雨齋詞話>序》:“予竊喜鑒衡不爽,而生之素所蓄積可知矣。”

嘉許

[praise;appraise] 稱讚;讚許

公子嘉許,王孫嘉許。——《易林·賁之艮》

倍受嘉許

不堪回首

[find it unbearable to recall;cannot bear to look back] 不忍回頭再想過去的事。形容境遇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後對往昔的感慨

荊州

(1).古“九州之一。在 荊山 、 衡山 之間。 漢 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於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粵 的一部分; 漢 末以後轄境漸小。 東晉 定治 江陵 (現屬 湖北 ),為當時及 南朝 長江 中游重鎮。 明 清 置府,後廢。《書·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參閱《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八、《嘉慶一統志》卷三四四。

(2). 唐 韓朝宗 曾任 荊州 長史,為時人所推重,稱 韓荊州 。見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後因以“荊州”稱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與張都運吉》書:“願識荊州,為日久矣!”參見“ 識荊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