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沙場是男兒善終,手提頭顱,前軍忽隕百夫特; 舉漢幟為種族革命,為扼喉吭,後勁還推三戶雄。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死沙場是男兒善終,手提頭顱,前軍忽隕百夫特;
下聯:舉漢幟為種族革命,為扼喉吭,後勁還推三戶雄。

對聯備註:

(清-吳恭亨《挽劉玉堂等聯》)

參考注釋

沙場

(1) [desert]∶平沙曠野

(2) [battlefield]∶古時多指戰場

久經沙場

男兒

(1) [man]∶男子漢

男兒有淚不輕彈

(2) [husband] [近]∶指丈夫

善終

(1) [wind up sth. properly]∶把好最後一關,把事情做好

善始善終

(2) [die a natural death]∶指人老死,而不是死於禍患

不得善終

頭顱

[head] 人的頭

拋頭顱,灑熱血

前軍

先頭部隊。《晉書·劉曜載記》:“ 曜 前軍 劉黑 大敗 季龍 將 石聰 於 八特坂 。”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五:“前軍夜戰 洮河 北,已報生擒 吐谷渾 。”《封神演義》第七九回:“前軍已抵 穿雲關 下。” 劉國鈞 《辛壬之間雜詩》:“前軍已報臨 長樂 ,後帳猶聞唱《莫愁》。”

百夫

猶眾人,多人。《詩·秦風·黃鳥》:“維此 仲行 ,百夫之防。” 唐 韓愈 《孟生》詩:“一門百夫守,無籍不可尋。” 清 王又旦 《次豐城得汪檢討書知吳野人已卒詩以哭之》:“平生獨往心,百夫挽強弩。”

漢幟

(1). 漢王 劉邦 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 趙 幟,立 漢 幟。”

(2). 漢 人軍隊的旗幟。 唐 李約 《從軍行》:“游軍藏 漢 幟,降騎説蕃情。” 黎元洪 《檄山東文》:“陟 泰山 之巔,揮吾 漢 幟;決 黃河 之水,滌彼胡氛。”

(3). 漢 學的標幟。 清 皮錫瑞 《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 惠 戴 諸儒,為 漢 學大宗,已盡棄 宋 詮,獨標 漢 幟矣。”參見“ 漢學 ”。

種族革命

民族革命。 孫中山社會主義的分析》:“ 滿清 以少數人壓制我多數 漢 人,故種族革命以起。” 魯迅 《而已集·略談香港》:“那時的留學生中,很有一部分抱著革命的思想,而所謂革命者,其實是種族革命,要將土地從異族的手裡取得,歸還舊主人。”

扼喉

卡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部位。《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要危事》:“臣觀其衝要,視其山川,信是 河西 扼喉之地。” 宋 邵雍 《觀七國吟》:“清晨見鬼未為怪,白日sha6人奚足驚?加以 蘇 張 掉三寸,扼喉其勢不俱生。”

後勁

(1) [aftereffect]∶顯露較慢的作用或力量

(2) [delayed effect]∶其原因已停歇了一段時間後出現的效應

這酒後勁大

(3) [staying power;stamina]∶耐久力

幹活有後勁

(4) 古時指行軍時殿後的精兵

三戶

(1).三戶人家。極言人數之少。《史記·項羽本紀》:“自 懷王 入 秦 不反, 楚 人憐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 楚 雖三戶,亡 秦 必 楚 也。’” 裴駰 集解引 臣瓚 曰:“ 楚 人怨 秦 ,雖三戶猶足以亡 秦 也。”一說,指 楚 之 昭 、 屈 、 景 三大姓。見 司馬貞 索隱引 韋昭 說。後人多指“三戶人家”。 唐 李商隱 《楚宮》詩:“但使故鄉三戶在,綵絲誰惜懼長蛟?” 明 高啟 《次韻過建平縣》:“縣雖三戶小,地僻罷兵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當 吳三桂 拒命之時,彼已手戮 桂王 ,斷不得稱 楚 之三戶。” 柳亞子 《贈李瑞熙》詩:“袖底 田郎 詩讖壯,好憑三戶趕豺狼。”

(2).地名。在今 河南 淅川縣 境。《左傳·哀公四年》:“ 蠻子 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師於 三戶 。” 杜預 註:“ 三戶 ,今 丹水縣 北 三戶亭 。”

(3).古 漳水 上的一個渡口。在今 河北 磁縣 境內。《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 使 蒲將軍 日夜引兵度 三戶 ,軍 漳 南,與 秦 戰,再破之。”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 漳水 津也。’ 張晏 曰;‘ 三戶 ,地名,在 梁淇 西南。’ 孟康 曰:‘津峽名也,在 鄴 西三十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