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宦竟三十年,所臨蒞有聲,競坐漢朝腹誹法; 遺詩垂百千首,縱流傳到後,誰知楚國逐臣悲。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薄宦竟三十年,所臨蒞有聲,競坐漢朝腹誹法;
下聯:遺詩垂百千首,縱流傳到後,誰知楚國逐臣悲。

對聯備註:

(清-吳汝綸《挽李佛生聯》)

參考注釋

薄宦

卑微的官職。有時用為謙辭。 晉 陶潛 《尚長禽慶贊》:“ 尚子 昔薄宦,妻孥共早晚。” 逯欽立 註:“薄宦,作下吏。” 唐 高適 《鉅鹿贈李少府》詩:“ 李侯 雖薄宦,時譽何籍籍。” 宋 王安石 《和君叔懷灊樓讀書之樂》:“聊為薄宦容身者,能免高人笑我不?” 清 邵長蘅 《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我昔弱齡今有鬚,君亦蹉跎四十餘。薄宦千里不快意,一官仍擁青氊居。”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臨蒞

亦作“ 臨蒞 ”。來到、來臨。舊多指皇帝即位理政。《莊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臨蒞天下,謂就天子之位。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其所臨蒞,莫不肌栗慴伏。”《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吾臨蒞五年,兵難騷動,未得休眾息役,惠康士庶。” 宋 葉適 《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不然,則彼嘗所臨涖非不多,而獲祠於民何其少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善禪機》:“臨蒞後,嘗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載,然後開明釋法。’”

見“ 臨蒞 ”。

有聲

有聲譽;著稱。《詩·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 有聲,遹駿有聲。”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張耳 之賢,有聲 梁 魏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秦中丞》:“ 沉 登甲戌進士,授 粵 之 順德 令,以清峻稱。入為郎,出為守,俱有聲。”

腹誹

亦作“ 腹非 ”。口裡不言,心中譏笑。專制時代有所謂“腹誹之法”。《史記·平準書》:“ 湯 奏當 異 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漢書·食貨志下》作“腹非”。《朱子語類》卷七九:“且如 楊惲 一書,看得來有甚大段違法處,謂之不怨不可,但也無謗朝政之辭,卻便謂之腹誹而腰斬。”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續黃粱》:“又逾年,朝士竊竊,似有腹非之者。” 柯靈 《香雪海·歷史老人攤了牌》:“專制使人沉默,但無法杜絕腹非。”

遺詩

(1).指死者留下的詩歌。 宋 陸游 《<梅聖俞別集>序》:“ 宛陵先生 遺詩及文若干首,實某官 李兼 孟達 所編輯也。” 清 惲敬 《答董牧唐》之二:“令兄 春江 孝廉遺詩,格正氣和,可想見其為人,何以中道淹忽” 錢基博 《吳祿貞傳》:“及其死, 廉泉 為蒐所存,付 廉夫人 吳芝瑛 ,寫定 吳烈士 遺詩上下二卷。”

(2).指前代佚詩。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余急令其具餐,將攜硯載筆往録 寶圭洞 中遺詩。”

百千

[hundreds of] 成百上升,極言其多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賞賜百千強。——《樂府詩集·木蘭詩》

流傳

[circulate;spread; be in circulation; be made known extensively] 謠言新聞或其他信息在人們中間的傳播

流傳後世

一則正在流傳的謠言

逐臣

被朝廷放逐的官吏。《戰國策·秦策五》:“ 太公望 , 齊 之逐夫, 朝歌 之廢屠, 子良 之逐臣, 棘津 之讎不庸, 文王 用之而王。”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詩:“逐臣與棄妾,零落心可知。”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二十:“憔悴異 靈均 ,非讒作逐臣。” 宋 蘇軾 《儋耳》詩:“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坡公 ( 蘇軾 )不過逐臣, 遺山 ( 元遺山 )則遺臣孤臣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