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判以成乾坤乾為父坤為母肇造乾坤祖傑 兩儀分而為陰陽陽屬天陰屬地胚胎天地元神

名勝雲南

對聯全文

上聯:太極判以成乾坤乾為父坤為母肇造乾坤祖傑
下聯:兩儀分而為陰陽陽屬天陰屬地胚胎天地元神

對聯備註:

(昆明:靈官殿)

參考注釋

太極

(1).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乾坤

(1) [heaven and earth]∶天地

扭轉乾坤

(2) [male and female]∶男女

肇造

謂始建。《書·康誥》:“惟乃丕顯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明史·太祖紀三》:“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 郭沫若 《蜩螗集·董老行》:“共和肇造三十三,空有其名尚襁褓。”

兩儀

(1).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 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 安樂公主 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 南山 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陰陽

(1) [ Yin and 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agative and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天陰

謂天色陰沉。《宋書·五行志二》:“ 太康 五年六月旱。此年正月,天陰,解而復合。” 唐 高適 《苦雪》詩之一:“二月猶北風,天陰雪冥冥。”《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不怕夜黑天陰,看著那人家是明亮亮的。”

屬地

[possession;dependency] 某些國家侵占的殖民地或所控制的附屬國

殖民地和屬地

胚胎

(1) [embryo]

(2) 人類從受孕到妊娠第三個月的胎體

(3) 多細胞生物的早期發育階段

(4) 泛指事物的萌芽

天地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元神

(1).大神,天帝。 南朝 宋 顏延之 《迎送神歌》:“告成大報,受釐元神。”《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帝臨中壇,受釐元神。”

(2).道家稱人的靈魂為元神。 唐 呂岩 《修身訣》:“人命急如線,上下來往速如箭。認得是元神,子後午前須至煉。”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貧道就在壇中,飛出元神,不論上天入地,好歹尋著娘娘。”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 釋迦 與 老君 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

(3).精力,精神。 清 李漁 《閒情偶寄·居室·書房壁》:“我輩長夜讀書,燈光射目,最耗元神。”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北齊守宮老狐》:“當其被撻之時,哀怛驚懼,大損元神。”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