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臣兼領度支,曹部托帡幪,每以郎署趨公,得仰瞻潞國精神,汾陽丰采; 迨元老退歸鄉里,湖山娛杖履,忽向仙閶扈駕,長冷落六橋風月,三竺林巒。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以相臣兼領度支,曹部托帡幪,每以郎署趨公,得仰瞻潞國精神,汾陽丰采;
下聯:迨元老退歸鄉里,湖山娛杖履,忽向仙閶扈駕,長冷落六橋風月,三竺林巒。

對聯備註:

(清-朱廷燮《挽王文韶聯》)

參考注釋

相臣

宰相。亦泛指大臣。 宋 梅堯臣 《送張待制知越州》詩:「滄海東邊 會稽郡 ,朱輪遠下相臣家。」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紀隆平》:「詔 脫脫 安置 淮安路 , 也先帖木兒 安置 寧夏路 ,別選相臣統其兵。」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賢者與賢者處,時多異同,其流遂至於公門別戶,如公(指 韓琦 )者,真相臣之則也夫。」

兼領

一併管領;兼任。 漢 賈誼 《新書·輔佐》:「大相上承大義而啟治道,總百官之要,以調天下之宜;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而和一之,以合治安。」《後漢書·宦者傳序》:「自 明帝 以後,迄乎 延平 ……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職。」

度支

(1).規劃計算(開支)。《禮記·王制》「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漢 鄭玄 註:「制國用,如今度支經用。」《北齊書·唐邕傳》:「比及 武平 之末,府藏漸虛, 邕 度支取捨,大有裨益。」

(2).指經費開支。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一》:「 漢 之 武帝 ,度支不足,至於賣爵、貸假、榷酤、算緡、鹽鐵之事,無所不舉。」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蕙芳》:「女笑曰:『婢來,亦不費母度支,皆能自得食。』」

(3).官署名。 魏 晉 始置。掌管全國的財政收支。長官為度支尚書。 南北朝 以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 隋 開皇 初改度支尚書為民部尚書。 唐 因避 太宗 李世民 諱,改民部為戶部,旋復舊稱。參閱《通典·職官五》、《文獻通考·職官六》、《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下》。

(4).指經商。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朱閒泉詩》:「 仁和 朱閒泉 司訓, 青湖先生 之子也。工詩善畫,久困塲屋,遂改習度支。」

帡幪

1.本指帳幕。後亦引申為覆蓋。

2.庇蔭,庇護

郎署

(1). 漢 唐 時宿衛侍從官的公署。 明 清 稱京曹為郎署。《漢書·爰盎傳》:「上幸 上林 ,皇后、 慎夫人 從。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長布席, 盎 引卻 慎夫人 坐。」 顏師古 註:「 蘇林 曰:『郎署, 上林 中直衛之署也。』 如淳 曰:『 盎 時為中郎將,天子幸署,豫設供帳待之。』」 唐 顏師古 《匡謬正俗》卷五:「郎者,當時宿衛之官,非謂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郎署,並是郎官之曹局耳。」 唐 楊炯 《渾天賦》:「 馮唐 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 在於 天祿 也,三代而不遷。」 明 劉基 《感興》詩:「漫説 漢 庭思 李牧 ,未聞郎署遣 馮唐 。」 清 方文 《聞從子蛟峰補濟寧兵憲寄此》詩:「旅食京華方十暑,棲遲郎署亦三霜。」

(2).代稱皇帝的宿衛、侍從官。《後漢書·馬融傳》:「 安帝 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文選·李密<陳情表>》:「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張銑 註:「郎署,尚書郎。」《南史·陸瓊傳》:「﹝ 瓊 ﹞識具優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歲月過淹。」 清 戴名世 《劉退庵先生稿序》:「先生以進士起家,歷官郎署,非其好也。」

仰瞻

仰望;追慕。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嘉詔未賜,朝覲莫從。仰瞻城閾,俯惟闕庭。」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序》:「仰瞻昔賢,猶駑蹇之視天驥。」 清 姚鼐 《長椿寺觀明劉孝純太后畫像》詩:「仰瞻後像非副褘,卻號菩薩佩瓔絡。」

精神

(1) [spirit;mind]∶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essence]∶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vigour]∶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lively]∶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will]∶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汾陽

(1). 汾水 之北地區。 春秋 時屬 晉 。《國語·晉語二》:「中大夫 里克 與吾矣,吾命之以 汾陽 之田百萬。」

(2).猶 汾 射 。《晉成帝哀冊》:「韻隆 汾陽 ,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黃屋實不殊於 汾陽 即事也。」 南朝 陳 徐陵 《丹陽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陽 ,勞疑神於 藐射 。」

丰采

(1) [elegant demeanour]∶風采

(2) [graceful bearing]∶[美好的] 舉止態度

丰采動人

元老

[senior statesman] 古時稱天子的老臣,現指政界年輩資望高的人

退歸

(1).辭官歸田;引退。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在宰相位凡五年,所奏於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退歸,未嘗言所言於上者於人。」《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大約宦途的味兒不過如此,不如退歸林下,遍走江湖,結識幾個肝膽英雄。」《蕩寇志》第一三○回:「 召忻 因此請於 希真 ,歸田就隱, 希真 留其平定 梁山 ,再行退歸。」

(2).退回;返歸。《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再三謝辭,退歸本國。」《綠野仙蹤》第七四回:「他多要幾兩銀子,暫且退歸,過一二年與再來,何如?」

鄉里

(1) [home village or town]∶家鄉(指小城鎮或農村)

(2) [fellow villager or townsman]∶同一城鎮或鄉村的人

為鄉里所患。——《世說新語·自新》

(3) 又

鄉里皆謂已死。

湖山

(1).湖水與山巒。 唐 元稹 《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詩:「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間同。」 唐 杜牧 《江樓晚望》詩:「湖山翠欲結蒙籠,汗漫誰游夕照中。」 宋 曾鞏 《歸老橋記》:「雖欲遺章綬之榮,從湖山之樂,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趙孟頫 《錢塘懷古》詩:「湖山靡靡今猶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詩之一:「 林逋 、 蘇軾 俱名世,指點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倚湖山夢繞,對垂楊風裊。」

杖履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唐 李商隱 《為山南薛從事謝辟啟》:「方思捧持杖履,廁列生徒;豈望便上仙舟,遽塵蓮府。」 清 錢謙益 《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從?」

(2).對老者、尊者的敬稱。 宋 蘇軾 《夜坐與邁聯句》:「樂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 明 張煌言 《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千里片鴻,經年尺鯉,北顧旌旗,南詢杖履。」 清 姚鼐 《復曹雲路書》:「賢從子謂杖履秋冬或來郡,然則不盡之意可面陳。」

(3).謂拄杖漫步。 唐 朱慶餘 《和劉補闕秋園寓興》之三:「逍遙人事外,杖履入杉蘿。」 清 曹寅 《讀梅耦長<西山>詩》詩:「杖履凌雲巔,行歌弔龍宅。」

扈駕

[escort the imperial carriage] 隨侍帝王的車駕

冷落

(1) [deserted;desolate;unfrequented]∶冷清;不熱鬧

狹窄冷落的胡同

門前冷落鞍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宋· 柳永《雨霖鈴》

(2) [leave out in the cold; snub; cold-shoulder]∶冷待

六橋

浙江省 杭州 西湖 外湖 蘇堤 上之六橋: 映波 、 鎖瀾 、 望山 、 壓堤 、 東浦 、 跨虹 。 宋 蘇軾 所建。亦指 西湖 里湖之六橋: 環璧 、 流金 、 臥龍 、 隱秀 、 景行 、 濬源 。 明 楊孟瑛 所建。參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孤山三堤勝跡》。 宋 蘇軾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六橋橫絶天漢上, 北山 始與 南屏 通。」《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明月娟娟篩柳,春色溶溶如酒。今夕試華燈,約伴六橋行走。」 康有為 《聞意索三門灣以兵輪三艘迫浙江有感》詩:「淒涼白馬市中簫,夢入 西湖 數六橋。」

風月

(1) [gentle breeze and bright moonlight]∶本指清風明月

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南史·褚彥回傳》

(2) [matters concerning a love;seductive arts of a woman]∶男女情愛

如今長大了,漸知風月。——《紅樓夢》

三竺

浙江 杭州 靈隱山 飛來峰 東南的 天竺山 ,有 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稱「三天竺」,簡稱「三竺」。 宋 林景熙 《西湖》詩:「斷猿 三竺 曉,殘柳 六橋 春。」 元 方回 《涌金城門望》詩:「 三竺 禪牕猿已化,八梅吟冢鶴應悲。」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我且寄蹤 三竺 ,還期執手 西湖 。」 清 趙翼 《西湖詠古》詩之四:「 三竺 峰巒非 艮岳 ,兩堤燈火似 樊樓 。」參見「 三天竺 」。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唐 王昌齡 《山行入涇州》詩:「林巒信回惑,白日落何處。」 宋 朱熹 《休庵》詩:「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絶。」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林巒忽不見,但聞山澗響。」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風景憐殊俗,林巒想故關。」

(2).指隱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