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鶴在陰回思春夢一場捧檄昔曾騎鶴去 高山仰止笑說清風兩袖授書今又入山來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鳴鶴在陰回思春夢一場捧檄昔曾騎鶴去
下聯:高山仰止笑說清風兩袖授書今又入山來

對聯備註:

(張棠本題四川鶴山書院)

參考注釋

思春

猶懷春。謂少女思慕異性。《白雪遺音·馬頭調·春風颳的》:“為遊春,翻到得了思春病。”

一場

表數量。猶一回,一番。 唐 白居易 《感櫻桃花因招飲客》詩:“誰能聞此來相勸?共泥春風醉一場。”《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若是押發人是個學舌的,就有一場是非出來。”《紅樓夢》第三二回:“別是想起什麼來,生了氣,叫他出去教訓一場罷?” 巴金 《家》二九:“我想起她死得可憐,偷偷買點錢紙給他燒,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場。”

(1).指一次科場考試。 唐 白居易 《選人入試繼燭判對》:“將期百鍊之後,思苦彌精;何意一場之中,心勞愈拙。”《金史·選舉志一》:“ 承安 四年,上諭宰臣曰:‘一場放二狀元,非是。’”

(2).表數量。指某些活動的一個場次。如:一場電影;一場球賽。

(3).戲劇中的一個段落亦稱一場。

捧檄

東漢 人 毛義 有孝名。 張奉 去拜訪他,剛好府檄至,要 毛義 去任守令, 毛義 拿到檄,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張奉 因此看不起他。後來 毛義 母死, 毛義 終於不再出去做官, 張奉 才知道他不過是為親屈,感嘆自己知他不深。見《後漢書·劉平等傳序》。後以“捧檄”為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駱賓王 《渡瓜步江》詩:“捧檄辭幽徑,鳴桹下 貴洲 。” 南唐 伍喬 《送江少府授延陵後寄》詩:“束書西上謁明主,捧檄南歸慰老親。” 明 徐渭 《謝督府胡公啟》:“徒知母在而喜,頑然捧檄之情;務擬身教所先,遵以齊眉之敬。” 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 毛義 捧檄色喜,固以家貧親老。”

騎鶴

(1).謂仙家、道士乘鶴雲遊。 唐 賈島 《遊仙》詩:“歸來不騎鶴,身自有羽翼。” 宋 張孝祥 《水龍吟·過浯溪》詞:“待相將把袂,清都歸路,騎鶴去、三千歲。” 清 李調元 《龍洞》詩:“昔者 李道人 ,騎鶴來棲宿。”《花月痕》第四八回:“仙佛不死,何不日日騎鶴,日日跨獅。”

(2).猶言騎鶴上 揚州 。 宋 陳師道 《送澤之過維揚》詩:“顧我老無騎鶴興,羨君行及看花天。” 金 元好問 《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賣刀買犢未厭早,腰金騎鶴非所望。” 清 黃遵憲 《游箱根》詩:“纏腰更騎鶴,辟俗還食肉。”

高山仰止

語出《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後用以謂崇敬仰慕。《隋書·高祖紀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藝,家門子姪,各守一經,令海內翕然,高山仰止。” 唐 張說 《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時,敬恭明祀。”《人民文學》1978年第5期:“一條曲折的山徑把觀眾的視線引向推得更高的造型端莊的紅色紀念館,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清風兩袖

[be free from corruption;be honest and upright]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為官清廉。也作“兩袖清風”

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元· 陳基《次韻吳江道中》

于少保嘗為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其還京日,不持一物,人傳其詩云:“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 都穆《都公譚纂》

入山

(1).進入山里。《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軾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游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別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傑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里,也並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