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樹蔭雙凋,悵招魂都隔重山,未必仙遊仍作客; 綠楊春不永,念讀禮甫逾一載,我懷父執更思親。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荊樹蔭雙凋,悵招魂都隔重山,未必仙遊仍作客;
下聯:綠楊春不永,念讀禮甫逾一載,我懷父執更思親。

對聯備註:

(清-嚴修《挽鄰人趙氏兄弟聯》)

參考注釋

樹蔭

亦作“ 樹陰 ”。樹木枝葉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陰影。《後漢書·獨行傳·范冉》:“﹝ 冉 ﹞或寓息客廬,或依宿樹蔭。如此十餘年,乃結草室而居焉。”《魏書·魏收傳》:“夏月坐板牀,隨樹陰諷誦。” 楊朔 《香山紅葉》:“沿著石砌的山路,兩旁滿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聽說三伏天走在樹蔭里,也不見汗。”

招魂

[call back the spirit of the dead] 迷信的人指招回死者的靈魂,比喻給死亡的事物復活造聲勢

重山

重迭的山。 晉 左思 《魏都賦》:“由重山之束阨,因長川之裾勢。”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蠻陬夷徼,重山萬里。” 宋 張元乾 《菩薩蠻》詞:“歸恨隔重山,樓高莫憑欄。”

未必

[may not;not necessarily]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誌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仙遊

亦作“僊游”。1.指信奉道教的人遠出求仙訪道。 唐 李白 《感興》詩之五:“十五游神仙,仙遊未曾歇。”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六琴說》:“ 馬明生 仙遊,見神女於玉几上彈一弦琴,而五音具奏。” 明 屠隆 《綵毫記·知幾引退》:“侍奉君王不到頭,飄然一衲賦仙遊。”

(2).古指亡靈,謂游於仙界,成仙而去。舊亦用為稱人死亡的婉辭。 宋 王安石 《英宗祔廟禮畢慰皇帝表》:“仙遊既集於宗祊,聖念彌勤於翼室。”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 紹興 初,取 京 ( 蔡京 )親書,因下詔曰:‘ 隆祐 皇太后僊游不返,殯奉有期,永懷保祐之功,務極褒崇之典。’”《西湖佳話·孤山隱跡》:“ 李諮 聞信,不勝驚悼道:‘我 李諮 承聖恩賜我守 杭 ,一則得以領略湖山佳景,二則便可請教 君復 先生詩篇墨妙,不料仙遊,我 李諮 何不幸至此!’”

作客

(1) [sojourn]∶寄居異地

(2) [be a guest]∶到別人處做客人

(3) [visit]∶拜訪,訪問

不永

謂壽命不長久。 漢 韋賢 《諷諫》:“迺及夷王,克奉厥緒,咨命不永,惟王統祀。”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劉眘虛》:“惜其不永,天碎國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 愛堂 ﹞霍然驚寤,自知不永。”

讀禮

(1).學習禮節。《荀子·勸學》:“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楊倞 註:“禮,謂典禮之屬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而學校之所講,逢掖之所談,幾有若屠兒之禮佛,娼家之讀禮者,是可嘆也。”

(2).古人守喪在家,讀有關喪祭的禮書,因稱居喪為“讀禮”。語本《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 清 王士禛 《與汪苕文書》:“自 鄢陵 讀禮, 潁川 引疾……又何衰也。”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鯤溟侄》:“丙午余讀禮家居,姪亦奉諱南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臨去時,執著我的手,囑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讀禮。”

父執

父親的朋友。語出《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 孔穎達 疏:“見父之執,謂執友與父同志者也。” 唐 杜甫 《贈衛八處士》詩:“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元 喬吉 《揚州夢》第四折:“ 牛相公 乃是父執,何故同眾位在此。” 郭沫若 《萬引》:“他最後沒法,只得寫了一封信,去求他的父執 倫敦 市長保護。”

思親

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親人。《淮南子·詮言訓》:“故祭祀思親,不求福。”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