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舌真逾十萬師,專對從誦詩習禮而來,用能海外折衝,提挈邊庭歸正朔;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醜虜以伺隙乘危為計,未識邸中贊畫,有無遺策及安東?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三寸舌真逾十萬師,專對從誦詩習禮而來,用能海外折衝,提挈邊庭歸正朔;
下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醜虜以伺隙乘危為計,未識邸中贊畫,有無遺策及安東?

對聯備註:

(清-秦炳直《挽曾紀澤聯》)

參考注釋

三寸舌

猶後世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 良 足矣。”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一折:“三寸舌為安國劍,五言詩作上天梯。”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諸山莫不願執鞭靮,從戲下。”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專對

(1).謂任使節時獨自隨機應答。《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何晏 集解:“專,猶獨也。”《漢書·王吉傳》:“光祿勛 匡衡 亦舉 駿 有專對材。” 顏師古 註:“謂見問即對,無所疑也。”《明史·劉定之傳》:“今宜擇內藴忠悃,外工專對,若 陸賈 、 富弼 其人者,使備正介之選,庶不失辭辱國。”

(2).單獨應對。《後漢書·馬援傳》:“ 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 唐 元稹 《翰林學士承旨記》:“大凡大誥令、大廢置,丞相之密畫,內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專對,他人無得而參。”

習禮

學習禮儀。《儀禮·士相見禮》:“賓對曰:‘某不以摯,不敢見。’主人對曰:‘某不足以習禮,敢固辭。’”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嗟佳人之信脩,羌習禮而明詩。”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習禮而成其士也。” 清 吳榮光 《<吾學錄>凡例》:“先師廟祭器、祭品、樂器、樂章,視他廟特加詳載,俾習禮者得所攷據焉。”

而來

以來。《墨子·兼愛下》:“夫挈 泰山 以超 江河 ,自古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孟子·盡心下》:“由 孔子 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宋 范仲淹 《天章閣待制王公墓志銘》:“又用兵而來,吏民疲苦。”

用能

任用有才幹的人。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於南則有 承光 前殿, 賦政 之宮,納賢用能,詢道求中。”《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易》稱 顏淵 ,固知選士用能,不拘長幼。”

海外

[abroad;overseas] 超出國界,即國外

海外同胞

折衝

[subdue] 克敵制勝

折衝於談笑

提挈

(1) [carry by the hand]∶用手提著

(2) [hold by the hand or arm;bring up;foster;nurture]∶提攜;牽扶。比喻為撫育

她自幼失了父母,虧得老道姑提挈成人

(3) [help sustain;support]∶扶持,幫助

彼此互相提挈

(4) [promote]∶提拔

他們對我的獎掖和提挈,使我觸及動心的那一點時,不禁為之悲痛淚流。——臧克家《京華練筆二十年》

(5) [lead;take with one]∶帶領;統率

抗日戰爭的指揮員就要發揮他們的威力,提挈全軍,去打倒那些民族敵人

(6) [reveal]∶揭示要領

或有才能,如“浪裏白跳張順”和“鼓上蚤 時遷”等,並不能提挈這人的全般。——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邊庭

(1) [government bodies of the border]∶邊境地區的政府

(2) [border] ∶邊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唐· 杜甫《兵車行》

正朔

(1) [the first day of lunar year]∶一年中的第一天,即農曆正月初一

(2) [new calendar promulgated by the emperor]∶帝王新頒的曆法

定正朔

醜虜

對敵人的蔑稱。《詩·大雅·常武》:“鋪敦 淮 濆,仍執醜虜。” 鄭玄 箋:“醜,眾也……就執其眾之降服者也。”《後漢書·和帝紀》:“ 匈奴 背叛,為害久遠。賴祖宗之靈,師克有捷,醜虜破碎,遂掃厥庭。” 宋 陸游 《上殿札子二》:“ 寇準 氣吞醜虜,故能成卻敵之功。” 清 錢謙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詔於京口成服哭臨恭賦輓詞》之三:“天為摧醜虜,地不愛金銀。”

伺隙

[watch for one's chance] 窺測可乘之機

伺隙進攻

乘危

登上或踏上危險之地,猶言冒險。《管子·禁藏》:“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漢 陸賈 《新語·輔政》:“是以聖人居高處上,則以仁義為巢;乘危履傾,則以聖賢為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畋獵》:“聖主不乘危,不徼幸。” 金 元好問 《贊皇郡太君墓銘》:“夫人戒之曰:‘從仕之暇,宜讀書養性,鞍馬間乘危蹈險,非書生之事。’”

中贊

即中丞。 元 陳孚 《安南即事》詩:“臺章中贊糾,邑賦大僚輸。”原註:“中贊,即中丞也。”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遺策

亦作“ 遺筴 ”。亦作“ 遺筞 ”。1.失策;失算。《莊子·外物》:“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成玄英 疏:“筭計前後鑽之凡經七十二,筭計吉凶曾不失中。”《呂氏春秋·貴當》:“ 荊 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 高誘 註:“遺,猶失也。”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虜 青犢 之兵,甚有秘計;燒 烏巢 之米,本無遺策。”《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元年》:“ 向 善商財,計算無遺策。”

(2).指前人遺留下來的策略計畫。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孝公 既沒, 惠文 、 武 、 昭襄王 蒙故業,因遺策,南取 漢中 ,西舉 巴 蜀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元 楊維楨 《易水歌》:“滄海君猶祖遺筴,孰與千金買方士。” 元 楊載 《東山詩為葉子實賦》:“軒冕有遺筞,高舉謝世紛。悠悠阻林莽,長與麋鹿群。” 清 顧炎武 《自大同至西口》詩之二:“ 武靈 遺策在,猶可制 秦 人。”

(3).指古代的典籍。《後漢書·班固傳下》:“故夫顯定三才昭登之績,匪 堯 不興;鋪聞遺策在下之訓,匪 漢 不弘。” 李賢 註:“遺策, 堯 之餘策,謂《堯典》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