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垣碩輔,西政通才,六官更新,一柱忽折; 營道鄉賢,廬陵師表,首丘長已,心喪無終。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北垣碩輔,西政通才,六官更新,一柱忽折;
下聯:營道鄉賢,廬陵師表,首丘長已,心喪無終。

對聯備註:

(清-田金楠《代挽張百熙聯》)

參考注釋

碩輔

賢良的輔弼之臣。 晉 皇甫謐 《高士傳·摯恂》:“ 永和 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薦 恂 行侔 顏閔 ,學擬 仲舒 ,文參 長卿 ,才同 賈誼 ,實瑚璉器也,宜在宗廟,為國碩輔。”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天錫皇帝,厖臣碩輔,博問遐觀,以置左右。” 清 錢謙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李叔元授中大夫制》:“碩輔名卿,往往輩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為國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碩輔一。”

通才

[universal genius;all-round person;versatile person] 指知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

六官

(1). 周 六卿之官。《周禮》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國之政,總稱六官或六卿。《周禮·秋官·司寇》:“凡邦之大盟約,涖其盟書而登之於天府;大史、內史、司會及六官,皆受其貳而藏之。” 鄭玄 註:“六官,六卿之官也。” 孫詒讓 正義:“謂大宰等六官之正。”《孔子家語·執轡》:“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 宋 曾鞏 《節相制》:“古者出軍之法,始於一井之間;遣將之常,甫在六官之內。”

(2). 隋 唐 後中央政權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書總稱六官。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導之以德,齊之以刑,威振六官,風揚五部。”《明史·孫應奎傳》:“至於 桂萼 以梟雄桀驁之資,作威福,納財賄,阻抑氣節,私比黨與,勢侵六官,氣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憤。” 清 曾國藩 《劉母譚孺人墓志銘》:“自余掛名朝籍,待罪六官,去父母之邦,十有四年。”

更新

(1) [renew]

(2) 革新,除舊布新

祖國面貌日日更新

萬象更新

(3) 使精神煥然一新

更新觀念,陶冶情操

(4) [replace]∶舊的去了,新的來到

漁船在不斷更新

必須更新工廠里的設備

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東西。 漢 王充 《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眾木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雷書》:“ 大中祥符 間, 岳州 玉真觀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樂志十七》:“設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擔當重任,獨力支撐局面的人。 唐 張祜 《讀狄梁公傳》詩:“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閣下為南溟之鵬,作中天之一柱。”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八:“代許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撫三辰。” 陳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壽祝辭》:“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膽福壽全。”

(3).指舊式賬簿或清冊里的一個項目。舊式賬目分舊管(原有的)、新收(新收進的)、開除(支出的)、實在(剩下的)四項,稱為“四柱”或“四柱清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拿過來一看,就是 張鼎臣 交出來的盤店那一帳本,內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營道

研習道藝。《禮記·儒行》:“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 孔穎達 疏:“營道同術者,謂經營道藝同齊於術……營道同術,據所習道藝也。” 晉 陸機 《赴洛》詩之一:“希世無高符,營道無烈心。” 唐 儲光羲 《薦玄德公廟》詩:“表微在營道,明祀將祈年。”

鄉賢

[a county sage] 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

廬陵

[Lulin] 廬陵郡,就是吉州。現在江西省吉安市

師表

[a person of exemplary virtue] 學問品德方面的表率

為人師表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首丘

亦作“ 首邱 ”。1.《禮記·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鄭玄 註:“正丘首,正首丘也。” 孔穎達 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後以“首丘”比喻歸葬故鄉。 宋 蘇軾 《到惠州謝表》:“衰疾交攻,無復首丘之望。”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三:“傳説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

(2).懷念故鄉。《後漢書·班超傳》:“況於遠處絶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三:“因有首邱之思,遂移軍於 邢州 。” 明 歸有光 《婁曲新居記》:“余讀其辭,蓋有隱居之致,而有感於昔之人發憤伉志,爭功名於萬里之外,乃至白頭顧念,忽有首丘依風之感。”

(3).猶故鄉。 清 黃遵憲 《哭張心谷士駒》詩之一:“匆匆事業了 潮州 ,竟認 潮州 作首丘。”

心喪

(1).古時謂老師去世,弟子守喪,身無喪服而心存哀悼。《禮記·檀弓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鄭玄 註:“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後漢書·方術傳上·李郃》:“門人 上黨 馮胄 獨制服,心喪三年,時人異之。” 晉 摯虞 《師服議》:“自古弟子無師服之制,故 仲尼 之喪,門人疑於所服, 子貢 曰:‘昔夫子喪 顏回 ,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遂心喪三年。此則懷三年之哀,而無齊衰之制也。” 清 黃景仁 《寒夜檢邵叔宀師遺筆》詩:“三年誰與共心喪,舊物摩挲淚幾行!”

(2).泛指無服或釋服後的深切悼念,有如守喪。《晉書·傅玄傳》:“ 世祖武皇帝 雖大孝烝烝,亦從時釋服,制心喪三年。至於萬機之事,則有不遑。”《新唐書·于志寧傳》:“公主身服斬衰,服可以例除,情不可以例改。心喪成婚,非人情所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李尚書 夫婦痛哭倍常,認作親生父母,心喪六年。”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家禮一》:“雖不服其服而有其實者謂之心喪。”

無終

(1).沒有終止;沒有窮極。《莊子·則陽》:“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 南朝 齊 明僧紹 《正二教論》:“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靡應非身,塵劫非遐,此其所以為教也。”

(2). 三國 魏 田疇 志行卓越,隱居 無終山 。後人因以為隱逸之典。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二:“辭家夙嚴駕,當往志 無終 。” 清 閻爾梅 《汧置草堂讀史》詩:“ 郭泰 辭徵虛有道, 田疇 抗節隱 無終 。”

(3).古代 山戎 國名。 春秋 時分布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東,後遷至 河北省 玉田縣 西北 無終山 ,因山而得名。《左傳·襄公四年》:“ 無終子 嘉父 使 孟樂 如 晉 ,因 魏莊子 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 戎 。” 杜預 註:“ 無終 , 山戎 國名。”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